涵辰易学
标题: 第二章 阴阳的广义与狭义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2 17:25
标题: 第二章 阴阳的广义与狭义
第二章 阴阳的广义与狭义
把目光放到太阳系以外,太阳及整个太阳系便成了银河系的卫星了。把太阳想象成地球,把银河系看成太阳,太阳在银河系中心这个“大太阳”的影响下,太阳的温度也会呈现四象变化:太阳升温、持续高温、太阳降温、持续低温。太阳围绕银河系运转一周的时间是2.5亿年,每一象的时间是6250万年。在银河系中心的影响下,太阳本身的温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就象地球受太阳的影响有12月温度变化周期一样,太阳自身的温度变化是12年,其温度的变化以黑子出现的形式得以体现。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天,太阳自转一周要28天,这些都对地球温度产生影响。太阳温度(实际上是决定地球表面温度的太阳光球层温度)本身具有10的周期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有12的周期变化,就有了地球表面60种温度变化。太阳也同地球一样,有着60种温度变化,只是太阳的一个温度变化周期要比地球的温度变化周期长得多,当太阳处于升温或降温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是漫长的,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就大了。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2 23:41
第一节 冰河时代与造山运动
太阳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在银河中心的影响下,太阳温度呈四象变化,太阳高温与低温的不同,导致地球的巨大温度变化,要比太阳光球层的温度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大得多。当进入太阳的冬季时,即受银河系的影响,太阳的温度最低时,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量极少,地球变得异常寒冷,地球进入了传说中的冰河时代,时间可达6250万年之久。这段时间地球表面一片银装,温度极低,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流动的水,此时的地球至少在表面上不存在生命的迹象。
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离银河系中心最远时,太阳上的“冬至”到了,太阳的温度最低,自然地球到了及其寒冷的时节。之后,太阳春季到来,太阳开始变得温暖,地球温度回升。当太阳距银河系中心最近时,是太阳的“夏至”到了,地球的表面温度达到地球温度的历史最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很高。地球两个半球的冬季与夏季是交替的,当南极是冬季时,南半球上的海水温度比北半球的海水温度低,密度大,质量高,南半球上,尤其南极附近大密度的海水有了向北半球的巨大压力,巨大压力由海水底部传导,作用到北半球的陆地上,北半球陆地受到南来的海水的大力挤压北移,来自北半球上的陆地的反作用力使陆地褶皱起来,形成高山。
太阳直晒下北半球海水温度升高,密度小,质量轻,太阳正对着的局部水面升高,形成高于海平面的一座巨大的“水山”,太阳不停地运转,所到之处正对的海水温度升高,立即形成这么一座“水山”,如同有这么一座“水山”随太阳同步自东向西运动,这样一来,就象一股与太阳同步向西运动的巨大潮流,一日绕地球一圈极速在地球上掠过,其运行的速度是:地球赤道周长40075千米÷24小时=1669千米/小时,音速是1224千米/小时,这个巨大潮流前进的速度超过音速了,是今天高铁速度的4倍多,如此高的速度,如此量大的海水所蕴含的动能,力量可排山倒海,这个力量最终施加到海岸线上。加之太阳夏季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很高,大地湿润,土壤松软,陆地在这个大潮的持续作用下,会迅速改变陆地的模样。
在学生们的教科书中,我看到了两个概念:冰河时代、造山运动,应该就是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当太阳运动到冬季时,就是所谓的冰河时代;当运行到太阳的夏季时,地球开始了造山运动。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4 17:16
第二节 洋 流
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制造了地球的洋流。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由两个运动复合而成:1、自东向西的周而复始。2、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
地球南北两极的温度通常在0℃以下,靠近两极区域的海水温度在0℃左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水温高,太阳直射到的海区域的海水温度最高,与两极的海水形成较大的温度差,水在4℃以上时,呈热胀冷缩,温度低,密度大,体积小;温度高,密度小,体积大。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东向西不停运动,被太阳直射的海水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从而水位升高,四周的海水温度低,密度高,高密度海水向海洋底部下沉,低密度海水膨胀向上涌起,大量的地球南北两端的低温、高密度海水,经海洋底部向中间(南北回归线之间)挤压,位于地球中间的高温海水不断上升,不断向上膨胀,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向四周扩散开来,从海洋的表面运动到南北两极,以补充那里降低了的水位。太阳围绕地球永不停歇,太阳直射区域冷热海水的翻卷循环也永不停歇。这个冷热海水的大循环,以高速每天绕地球一周。这个冷热海水的大循环,跟随着太阳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之间随季节的变化南北移动。这个运动是复杂的,可分解成以下几股流动的海水,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洋流运动。
1、太阳直射区域的海水升温,形成一个高于海平面的“潮头”,这个潮头跟随太阳自东向西运动,潮头的南北两侧的海水温度比潮头的温度低,密度大,迅速下沉,由底部向潮头涌动过来,然后受热升起,向四面扩散开来。
2、潮头以西的海水(即潮头前方的海水)温度,低于潮头的温度,潮头前的低温海水下沉,由大洋底部向潮头方向迎面而来,当撞向由下向上翻腾的潮头时,被一路向西的潮头分切为两半,一股在北,叫做潮北洋流;一股在南,叫做潮南洋流。潮北洋流与潮南洋流都逆潮头向东方而去。潮北洋流向东北方向旋转,潮南洋流向东南方向旋转,这就是北半球的旋涡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的旋涡顺时针旋转的原因。
3、潮头以东的海水比潮头的海水温度稍低,会在潮头后面尾随潮头在海面上自东向西流动。
随着季节的更替,太阳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复运动着,当太阳位于赤道以北时,北半球的海水温度高,密度低,南半球的海水温度低,密度高,南半球低温的海水会在一定的时间达到密度的最大量值,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海水形成巨大的压力差,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就会由海洋的底部向北半球大力压过来。潮头位于北半球,靠近北半球大陆,潮头的高温海水在海洋的表面向南北双向分流,相比之下,北面的海洋面积比南面的海洋面狭窄,那么北面的海水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形成的海浪就会高。当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南半球的海水温度高,密度低,这里的海水向上膨胀,北半球的低温、高密度海水由海洋的底部向南半球挤压,潮头的海水平均向南北两面分散开来时,南面的海域面积小,所以在南半球大陆形成海浪比此时北半球的海浪大。每年冬至与夏至过后,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海水压力差最大时,对南北两个半球的陆地压力是最大时,此时陆地的位移会更明显。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5 17:01
第三节 钱 江 潮
大海潮涨潮落,白天涨为“潮”,夜间涨为“汐”。大海的潮汐是由太阳的作用产生的,太阳直射到的海水水位升高,太阳向西移动后,此处的海水温度降低,水位下降,这就引发了海水的上下震荡,此处的海水震荡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就形成了大海的波涛,于是素有无风三尺浪之说。钱江潮本是大海特定时间内的波涛,人们却普遍认为钱江潮是月球对海水引力造成,这怎么可能。
有的海域一日两涨落,有的海域一日一涨落,还有的海域一段时间一日两涨,一段时间一日一涨,这是太阳在地球表面位置移动,潮头位置不固定,处于宽窄不等的洋面时,潮汐的高低是不同的,潮头位于狭窄的海面时,四散开来的海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海平面上升明显,容易看到潮汐的出现,潮水向一个方向涌动,当潮水再返回时,就又一次看到潮汐,就是一日两潮;潮头在宽阔的洋面时,四散开来的海水,分散到十分宽广的洋面上,形成的海浪不会很高,就没有明显的潮汐,当向一个方向涌动的潮水再返回时,水面下降得更为明显,就不能在一日之内看到第二次潮汐,就有了一日一潮。也就是说潮汐不规律是海岸线的复杂地形及太阳的位置所致。
太阳直射海域水面升高时,潮头四面低温的海水都向潮头方向涌来,唯有潮头180度的地球的另一面(此处恰好在半夜)的海水,两侧的受力相同,既不向东也不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面,也就是在与潮头相对的另一面,始终有一个高水平的海面,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运转。
钱江大潮是潮汐受太阳运动影响的有力体现。每年农历8月17为钱江潮水最大时,国人看重8月15的中秋节,很容易把钱江潮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认为潮水是受月球引力产生,如果潮水是月球吸引产生,那么在每个月的15前后都会有大潮,不会只在农历8月15后才是大潮。地球上不只有钱江有大潮,还有亚马孙大潮和红河大潮,只有钱江潮与8月15接近,其他两个大潮与月球的圆缺时间是不搭界的,所以把大潮与月球扯到一起的是不合适的。
再说,如果钱江大潮(或者说大海的潮汐)与月球的引力有关,晚上时月球才对向中国一方,大潮应当在夜晚出现才是,白天月球在地球另一面,背对中国大陆,月球应该把海水都吸到地球的另一面,我们这一面应该没有潮水才是,实际情况是进入农历8月后,无论白天黑夜,潮水越来越高,直到农历17时的白天中午后未时,潮水达到年度的最高。这也说明月球引力不是造成钱江大潮的出现的主因。
《河图》显示,当外圈是8时,内圈就是3,意思是位于北半球杭州湾的农历8月17前后,南半球的温度相当于北方的农历3月17前后,此时南极附近的冰面融化到了最大值,海水温度也没有太高,大面积的海水在4℃左右,或稍高于4℃,此时南极的海水密度达到最大值,杭州湾地区的海水温度在8月中旬时没有明显下降,密度仍然很低,此时南北海水的密度差达到最高值,8月17未时当日温度最高时,南北海水的压力差达到峰值,钱江独特的喇叭口,在由南向北的海水巨大压力下形成钱江大潮。
其具体的形成是:农历8月,太阳位于北半球,潮头在北半球自东向西运动,潮头以西的海水向东运动与潮头迎面相撞后,由西向东的海水被分割成两股水流,分别从潮头的南北两面向东流过,北面的这股潮水流向潮头的北方。此时,南半球的海水密度大,向北的力量巨大,与向北的这股海水形成合力,致使向北的洋流的力量、水量达到最大值,形成海洋中的最大潮。北半球陆地多,从潮头到陆地之间的海域面积相对狭小,于是形成的海浪就格外高。在钱江这个位置进入喇叭口,就形成了钱江大潮。在南半球就不太容易形成巨大的潮水,原因是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北半球向南半球的海水压力没有那么大,南半球的海域面积宽阔,也不易形成水面很高的潮汐,所以在南半球难形成象钱江一样的壮观潮。
亚马孙大潮与红河大潮的形成,与钱江潮一样,都是太阳制造的潮头靠近这两个地区时,洋流达到本地区的峰值高度所致。
有趣的是,大海的海水一定是要趋向于水平的,当潮头在南半球,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由海洋底部流向南半球,海水到达南半球受热升高后,上升到海洋的表面,向四面扩散开来,由于北半球海水的下降,从潮头向北半球的涌来的海水也是巨大的,此时在北半球也能看到很大的海浪。也就是说在钱江的农历1、2月份的初3、4前后,也会看到大的海潮。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8 12:18
第四节 地震与海啸
地震分五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从地球上几个地震带所处位置,或可看出地震产生的原因。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度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简言之就是太平洋洋流最强烈地冲击陆地边缘和岛屿。
二、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这个地震带就是印度洋的外边缘——周遭。
三、洋脊地震带。
地震多发生于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次之,环大西洋地区少有地震发生,这容易让人想到地震的产生与洋流作用有关,太平洋比印度洋面广且深,太平洋的洋流之力会比印度洋的洋流力大,于是环太平洋地震多发。大西洋贯通地球两极,南北运动的洋流之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就少有地震。地震之实质是大陆板块运动,洋流就是地震的原动力了,唯此,直接受洋流冲击的陆地前沿地震就会多,这就是地震一定在特定的地域发生的原因。
根据这个说法可断定构造地震有两种形式:1、洋流压力产生的地震,2、洋流压力释放产生的地震。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可从过去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分析检验。
2008年的5•12大地震发生于汶川,这里是印度洋造就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印度洋相较于太平洋,南北跨度短,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北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农历4月,印度洋北部的海水温度已经足够高,高温海水的量也达到了最大值,此时南半球的低温海水与印度洋北部孟加拉湾海域的高温海水形成最大压力差,南半球高密度海水由海洋底部向北涌动,与太阳制造的潮头带来的潮北洋流形成合力,撞击印度洋北岸,撞击力传递到北面的陆地,或可使青藏高原再长高一点,传递到东北方向的高原外边缘,就有了汶川一线的地震,这是压力型地震。
按说,汶川地区在农历5月后才是最炎热的季节,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农历6月时此地表面温度最高,地震却发生在了农历4月,原因就是农历4月份时太阳在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位于北半球的印度洋海水大面积受到加热,尤其是孟加拉湾的海水此时已经达到最高温。5月份后,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太阳光线相当一部分投射到大洋北面的陆地上,这部分太阳的能量没有为印度洋的海水加热,此时高温低密度的海水总量反不如4月时的总量更多,所以地震发生于4月。
日本的2011年3•11大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公元3月11日,是中国农历2月7日,属于春寒料峭时分,当地海水温度不高,在4℃以上,海水密度最大,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一定区域上的温度相当于我们农历7月,海水温度最高,两地的海水压力差达到最大值,北方的海水迅速由海洋底部向南方涌动,位于北半球的日本仙台地区陆地受到海水的压力(或者叫做海水对陆地的支撑力)瞬间释放,陆地的支撑力没有了,板块就会移动,产生地震,这是压力释放型地震。
什么样的陆地会发生压力型地震,什么样的陆地会发生释放型地震是地震预测的关键。与洋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陆地发生压力型地震,与洋流运动方向平行的陆地发生释放型地震,与洋流方向不明显平行、垂直的陆地发生地震的可能较小,即便发生地震,震级也不会高。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地震多发生在秋天、春天。赤道地区的地震则发生在春分与秋分时节。也就是潮头对本地区的陆地影响最大时。
汶川一线山脉与印度洋的洋流方向基本垂直,此处产生压力型地震。日本的3•11地震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仙台地区,此地平行于太平洋由南向北的洋流方向,此地发生释放型地震。
地震发生的时间由太阳的两个运动决定。太阳的南北运动决定地震发生的月份,太阳东西的运动决定地震发生在某日的具体时辰。断月份:压力型地震一定是另一半球上的高密度海水压迫我处陆地、当地海水大面积升温之季节发生,具体月份视当地的海洋状况定。释放型地震一定是当地的低温海水向另一半球转移时,一般是当地海水在4℃左右的季节时发生。
预测大型地震发生的时间,是预测地震的重要内容。
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地球的南北位置的变化,造成对陆地的压力不同,这决定地震发生的时机。如果潮头在北半球(即北半球正值夏秋时),潮头所处的北半球陆地受压力大,与潮北洋流形成合力作用到北半球的陆地时,北半球产生压力型地震,根据太阳所在的位置,可确定地震发生的月份;潮头在南半球时(即南半球正值夏秋时),与潮头相对称的北半球的海水大量向南半球转移,北半球的陆地所受到的压力得以释放,处在南半球的潮头制造的潮南洋流与来自于北半球的洋流形成合力向南半球涌动时,北半球的陆地所受的压力瞬间消失,北半球的陆地形成释放型地震。根据太阳在南半球的位置,能确定北半球发生地震的月份。
如何断定地震发生的时辰?汶川地震是压力型地震,一定是在海水压力最大的月份发生,时间在农历4月。其一,太阳南北运动导致南半球的海水向北半球的陆地施加巨大压力;其二,一日之中,随太阳东西运动的潮头,到达印度洋的北部时,潮北洋流对北方的陆地也施加一个压力,两者形成合力,对印度洋的北海岸压力最大,地震发生。本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北京时间的14时28分,此时太阳到达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正上方,潮北洋流与南半球涌来的海水形成的合力正位于汶川南或偏西南的位置上,此合力向东北方向作用,撞击汶川一带,汶川就毁了。
日本仙台的3•11日,是中国的农历的2月7日,此时此处的海水密度最高,海水的压力向南半球释放,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赤道以南,日本当地时间的14时46分,地震发生。此时,潮头的位置在赤道以南与仙台南北对称点以西的区域,此时潮头制造的潮南洋流处在与仙台地区成南北对称;仙台地区的海水由大洋底部向南涌动,与潮南洋流形成向南合力,仙台地区的陆地所受到的海水压力得以释放,地震发生,是释放型地震。以上两例的压力型地震和释放型地震,其发生的时辰,是太阳处于地震发生地的以西的位置,恰好潮南洋流与南北半球之间海水的涌动形成合力时。潮北洋流与潮南洋流,一定是在潮头以东的位置,避开潮头中心后,各自向东北、东南方向的流动最为明显。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由南向北的太平洋洋流进入渤海湾,垂直对向唐山市。很明显,这里是压力型地震易发地,那么很容易就得出此处地震发生的时间,一定在本地区海水温度最高时的未月,此处海水温度达到最高,高温海水的面积也达到最大,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向此地的压力值最大时,发生地震。发生是7月28日,为农历是7月初2、还在未月中。夏至为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夏至日在农历5月份,从这一天开始,北方才到了最炎热的时候。唐山在中国偏北,如果到申月立秋后,海水温度不会比未月更高,唐山的未月是南北海水密度差达到最大值时。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发生地震的时间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唐山本地时间与北京时间有时差,又在夏季,白天的时辰会提前,通过换算,北京时间的4时05分,位于北京以东地区的唐山这个时间为卯时,即地震时为唐山本地的寅时末、卯时前23分钟,唐山之所以发生地震,是唐山以东渤海的海水的作用,所以要看地震的发生,要看海水在哪个时辰的流动异常,唐山的寅时末,已经是以东渤海的卯时了,此时,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唐山以东的海平面附近,渤海的低密度海水得以大量向东流动,淘空了渤海,南半球的高密度、大压力海水才得以汹涌而来撞击唐山,地震发生。
按说,地震发生的时辰多在当地的未时,因未时,潮头在地震发生地点的西南部,潮北洋流与地震发生地正好相对,潮北洋流与南半球过来的高密度海水形成合力,压迫北方陆地,产生压力型地震。唐山地理位置特殊,唐山的未时,太阳处于唐山以西,直射的是陆地,潮头制造的潮北洋流,被唐山西南方向的大片陆地阻挡,不能与南半球涌来的海水形成合力。寅卯时,唐山受力最大,所以唐山的地震是一个特例,不在未时发生。
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是中国农历的1994年12月17日,地点:日本国关西兵库县南部淡路岛。
从地图上看出,淡路岛与两股太平洋的洋流合流后的流向不垂直,成平行方向,所以是释放型地震,那就一定是发生在本地海水温度低,密度高,海水向外流出时。农历12月份,淡路岛的海水温度达到最低,高密度的海水流出,大陆受到的支撑力减小。此时,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南半球,5时46分,为卯时,淡路岛所处的位置,与中国的唐山相似,不可能在未时发生大的海水南移,卯时,才是淡路岛的高密度海水迅速向南半球流动时,形成地震。
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是中国的农历1923年7月21日,地点:日本神奈川县。
神奈川县位于狭小的海湾内,太平洋的洋流一旦涌入,四周都会受到洋流的垂直挤压,所以这个位置会发生压力型地震。农历7月21日在申月,高温海水面积广,密度最低,11时58分就是午时,此时潮北洋流力量最大,形成地震。
海啸的产生与地震、海洋中的火山喷发有关。地壳运动,海洋中的板块位移,会制造巨大的波浪,这个波浪潮头制造的洋流撞击或叠加,海浪会瞬间增高若干,形成海啸。日本的3•11为释放型地震,陆地压力得到释放时,陆地在海洋的底部向东部大海中移动,扰动海洋深处的海水,向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涛,南半球潮头高温海水在表面向北方流动,与板块位移制造的波涛在震源附近叠加形成海啸,由此见,海啸一定是滞后于地震的。如果地震中板块位移不能造成波涛,或板块位移制造的波涛不能与潮头四散的海水形成有效叠加,而是流向了同一个方向,就不会形成海啸。
以上讲清楚了地震发生的原理及发生的时间,至于哪块陆地一定在哪个具体时间发生地震的预测技巧,因本书以研究周易为目的,此重要预测法在此不述,也为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8 12:19
第五节 山 川
很小时听说,若干年前大地一片汪洋,水退后有了陆地。就想,是水消退陆地显露出来,还是陆地长高逼退了水?还是水退、陆地长高在同时进行?虽说最终都是水归大海,陆地形成,但陆地形成的方式不同,昭示着地球运动的方式不同,生命的产生与发展就完全不同,有必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也认为现在的宇宙来自于一个或几个星球(叫母球)的大爆炸,地球形成的最初呈圆形,之后,小行星多次撞击地球,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撞击坑。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温度经历着四象变化,太阳把热能输送给地球,地球受太阳四象变化的影响,及自身运动带来的四象变化,地球有着比太阳更频繁的温度四象变化,这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压力的周期变化。地球与宇宙中其他星球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大爆炸形成的碎片,其构成成份是一样的,不同星球的自身的压力及温度不同,于是发展变化成了今天各有特点的星球。地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单元素物质,在地球环境中发生反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化合物。水就是由地球本身具有的单元素氢、氧在地球这样的温度环境中化合而成。宇宙爆炸最初形成的地球上是没有水的,只有大量二氧化碳及其它氧化气体,随着太阳的四象变化,地球的温度变化到一个适宜的温度时,地球就形成氢、氧,在地球环境中它们自由结合成水。木星、火星过去也经历过今天地球这样的温度与压力,也曾经有过地球上拥有的一切,随着太阳温度的降低,木星、火星的温度依次降低,上面的水在低温环境中发生转变,变成岩石,成了今天的模样。今天的地球就是过去的火星、木星;同样,今天的木星、火星,就是明天的地球。今天的金星,在太阳温度进一步降低后,就会成为今天的地球,火星,是不会能够再回到过去象今天的地球一样“繁荣”的景象了,所以人类移居火星,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最初,地球上形成的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因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度相对地球的其他位置更高,赤道附近的水会更多,太阳年复一年地绕地球赤道附近运转,太阳所到之处,水温升高,密度变小,太阳正对地球这一面上的水,会形成一个高于水面的“水龙”,这个“水龙”始终跟随太阳自东向西不断前行,久而久之,围绕赤道一线的水把陆地向南北两极分开,形成了地球上最深的海洋。今天的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最初是地球受行星撞击形成的两个或几个大的撞击坑,在“水龙”的作用下连成一片,形成了浩瀚的海洋。
海洋是山川之母。观察山的形状,就知道了山的形成。山脉,尤其沿海地区的山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最近的海岸线呈平行状,连绵层叠的山脉仿佛是一道道的大海波涛,山脉就是大海波涛的延续。这些山脉一定与大海的洋流方向垂直。证明山川的形成是大海作用的结果。看台湾岛东面、东南面,面向广阔的太平洋,这一面的山势高大,山势与太平洋来的洋流方向垂直。台湾岛对面的大陆沿海,因为台湾岛阻挡了太平洋海水的冲击,就没有大的山脉,未被台湾岛阻挡的大陆沿海地区,山势都相对高大。从台湾、福建一线,沿海岸线北上,沿海的山川越来越小,这是因为越往北的地区,距离太阳越远,太阳在大海中制造的潮头对北方地区的作用力就越小之故。直到江苏沿海一带,距离赤道更远,沿海地区更加平缓。继续向北至山东沿海、秦皇岛一线,受北冰洋海水的压力,又出现了较大的山脉。朝鲜半岛,就是北冰洋海水作用的产物。中国境内的陆地受到的压力有以下几个:1、来自于太平洋的向北、向西的力,2、来自于印度洋向北、向东的力,3、来自于北冰洋与太平洋海水对撞,自东向西对中国东部的作用力。在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山川及陆地独有的风格。
观察内陆地区的山脉,都有这样的特点:山南侧平缓,山北侧陡峭。这是因为南侧长期受太阳的照射,山南侧的温度比北侧的温度高,岩石更容易风化,变成土壤,或者说朝阳的一面温度高,土壤更不容易变成岩石。所以山南总比山北土壤肥沃,植被也好,山南侧的土壤层较厚,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向低处流,于是南面的山坡就平缓。
联想到一个现象,山上的岩石下面,地平面之下,并非是更多更大的岩石,岩石之下没多深就是松软的砂石或土壤了。岩石是太阳在围绕银河中心运动于四象中的夏季时,地球温度最高时的造山运动中、松软的陆地受到海洋的挤压形褶皱。最初的山就是受到挤压的陆地“泥浆”褶皱,太阳的夏季过后,太阳温度下降,地球的温度大幅降低,山顶或山之表层的“泥浆”温度下降最为明显,形成岩石,山之表层下面的“泥浆”温度下降缓慢,不能形成岩石。也就是说,岩石应该是最初硬度并不高的陆地土壤受挤压后,再遇急速降温所成。这让人理解了过去工具虽简陋,人却能凿得开巨大的岩石了。过去温度高时,岩石较软,便于开凿。中国神话中后羿射日的典故或可说明,过去的环境温度应该比现在高许多。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没有严寒的典故。
陆地受到挤压形成山脉,陆地上的水自然向低处流,这就是在地球的绝大多数地方能看到若干年前某地曾是海洋的印记。
有山必有川,海水使陆地、大山出现,海水变成雨水后,再把高山削平将泥土运回到大海,使得地球变形的时间缓慢,如果没有这个雨水使泥土回归大海的运动,地球早就不是椭圆,而是一根黄瓜状了。这也是更大范围内的阴阳平衡吧。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6-29 09:52
第六节 地球年轮
人的年龄刻在额头上叫皱纹,树的年龄刻在腹中叫年轮,地球也有年轮,刻在大地上,存储着地球的过往。
地球表面最初是平坦的,水产生后,成了一片泽国。宇宙大爆炸,地球初成时,宇宙中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赤道附近(赤道附近温度高,对小行星引力大,在赤道附近的撞击坑最多),形成了几个大水库。水在高温太阳作用下生成的“水龙”强有力地撞击沿岸,由于那时的地球温度高,地球表面的土壤松软,沿岸很快向四面退缩,“水库”面积不断扩大并连成片,形成了海洋。海洋强有力的潮汐,使陆地向两极运动,最早太平洋、印度洋位于赤道以南,大量的海水位于南半球,当南半球寒冷时,水温低,南方的高密度水沉向底部,向北半球施压,陆地向北的移动明显;当北半球寒冷时,北半球的水量少,北半球的海水向南的压力小,所以南方的陆地少。也就是说,宇宙中的星球只要有水形成过,多数是一个半球水多,一个半球陆地多。
海水使陆地形成,陆地向北移动过程中,受到来自北方陆地的反作用力,陆地形成皱褶,这些皱褶就是山脉。
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较早的陆地。最初,位于赤道以南的两个大洋水面没有这么辽阔,太平洋向西的作用力与印度洋向东的作用力相互挤压,在赤道附近形成了最早的陆地,两大洋的作用力永不停歇地作用到陆地上,大洋的水面不断扩大,两个大洋之间的陆地在持续的挤压下,隆起升高,随着两大洋面积的扩大,陆地向北移动。受到北面陆地的反作用,三面受力,逐渐形成高原,这就是青藏高原。
太平洋与北冰洋相通,对青藏高原东部的挤压力小,印度洋北面的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北面是陆地,对青藏高原西部的作用力大,于是青藏高原的西面陡峭,东面平缓。红海就是印度洋的洋流经由阿拉伯海向东北方向作用,将沙特阿拉伯撕裂开来在大地留下的印记。
当两个大洋终于连成一片时,两个大洋中的海水有了同方向上的作用,这就是向北的洋流作用力,这个力量,催生了云贵高原。
陆地在洋流经年累月的推动下不断北移,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地球的演变中,温度变化对演变的速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处于四象中的夏季时,太阳高温使得地球的温度高升,地球中部海洋中的水,与南北两极处的海水温差大,海水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动能,由于地球温度升高,水蒸气多,地球土壤变得松软,在洋流的作用下,山脉迅速长高。只要经历一个太阳夏季,即太阳绕银河中心运转一周期,陆地就有一次迅速长高的机会。从电子地图上看出,从珠穆朗玛到黄海之滨,整个地势呈阶梯状,每升高一个阶梯,就是地球就经历了一个太阳夏季。从珠穆朗玛峰顶向两个大洋两侧延伸,阶梯是成对称分布,每个台阶寓示了一个太阳夏季,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转一周是2.5亿年,从珠穆朗玛顶到黄海之滨,有N个台阶,那么自从地球上有了水之后,至现在就有了2.5N亿年。
再计算地球形成到水产生的时间长度,可以用温度的变化来测算。
银河系也好,太阳系也好,温度是在逐步下降的,这可以从火星、地球、金星的状态及温度变化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地球最初形成时的温度比现在要高得多,直到下降到适宜的温度时,土壤中游离出来的单元素物质H、O才结合成水。温度的下降需要时间,通过测知温度的变化量,计算时间长度。温度变化的测法不难,从珠峰到黄海之滨的台阶大小不一,落差不同,这就反映了当时海水洋流的力量不同,其实质是当时温度不同,温度越高,洋流的力量就大,台阶相对就大,台阶越小,当时的温度就低,据此可推断地球环境温度的下降数值。那么就完全可以计算出地球产生水之前的时间长度了。
两者计算出的时间相加,就是地球年龄。这要比科学家得出的地球45亿岁的时间更为靠谱。
相同的温度、压力下的地球会有相同的变化,中国的新疆与缅甸在对称的两侧,在同一个太阳的夏季,两侧都产生了中国人喜爱的玉石,缅甸的玉石量多,质量上乘,应该是印度洋对缅甸的压力大于太平洋对新疆的压力之故。
不同的压力与温度造成地下土壤发生不同的变化,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有着不同温度与压力下的土壤、山脉,所以中国境内的矿藏丰富,稀土含量大,品种齐全。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7-1 09:35
第七节 中国四川
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的形成,现在较权威的说法是因地层沉陷产生,这不对,盆地是高山形成时的副产品。不同方向的海洋压力,制造了不同的陆地板块,几个板块向一个中心移动,这个中心最后就成了盆地。四川是盆地之一,解读四川盆地的形成,能很好地认识中国陆地的形成,也是解读全球陆地运动的切入点。
珠穆朗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地球最早陆地之一,四川盆地是中国境内三大板块移动的结果。1、来自于印度洋由西向东的作用力形成的板块,即青藏高原。2、太平洋与印度洋一起向北的作用力形成的板块,即云贵高原。3、太平洋向西的作用力与来自北冰洋向南的作用力,在俄罗斯与蒙古交界处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这个巨大板块向中国西南部移动,最终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汇合。
以上三大板块,在洋流的作用下,在四川汇合在一起,三大板块的汇合部不断受挤压,形成大山,大山的中间就是盆地底部的四川省。
朝鲜半岛是北冰洋的海水由鄂霍次克海流出制造的陆地。朝鲜半岛的形成,分流了太平洋北上的洋流,一部分洋流进入了渤海内,冲击沿岸的地区。
四川省自乐山、雅安、成都、绵阳、广元、到汉中这一线以西的山脉,来自于印度洋的力量所形成。宜昌、达州、重庆、到泸州、凉山、昭通、曲靖、昆明、玉溪、红河、南到越南境内一线的东、南广大地区,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向北作用下所形成。广元、宜昌、荆门、武汉、安庆、苏州、直到上海一线以北的陆地,主要是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海水合力作用所成。中国境内的陆地主要由这三股力量形成。
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渤海湾的地势抬高,与黄海彻底分割,地势再进一步提高,今天的渤海地区,会是中国的又一个盆地。
其他的三大盆地的形成,也是板块运动的产物。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7-2 10:01
第八节 我眼中的太阳
目前人类认为太阳有以下特点:1、巨大的气体恒星,氢占71%,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6%。2、在不断地进行着氢的聚变反应。3、表面温度6千多度,内部温度达1500万度。4、太阳也有两极。5、年龄约46亿岁,寿命可达100亿年。
以上这些不太可能,核聚变反应在太阳内部发生,也就是说太阳是个正在爆炸着的巨型“氢弹”,内部温度如此之高的气球,不可能连续爆炸46亿年还未结束,而且还要再爆炸50亿年。此外,一个气体形成的星球,其密度很小,还能对太阳系中的星球有如此大的引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能量释放是氢弹爆炸,就把太阳想象成正在爆炸着的氢弹,未免太没有想象力。
宇宙产生于几个“母球”的大爆炸,大爆炸前的“母球”不只一个,其构成成份与现在每个星球的成份一样,地球表面万米之下的土壤还基本保持着母球的特性,有着极强的硬度。母球巨大,密度很高,内核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个压力作用下,母球内部生成了氢等可爆炸物,当这些气体在母球内部达到一定量时,内部受压,外部有其它母球的引力,受内外力的作用发生爆炸,母球分裂成了若干碎片,这些碎片翻转着向四面扩散开来。爆炸中,母球“土壤”中的所含碳燃烧,产生了大量气体,爆炸碎片翻转着穿越气体层,宇宙中的星球都被打磨成了圆形。
爆炸后质量特大的星球,内部压力巨大,与母球一样能够生成氢,这些气体释放到外部,受相邻大质量恒星的作用,氢在表面发生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这就是所谓的恒星。质量小的星球,如地球,其内核受到的压力较小,生成的氢量少,与其他星球的相互作用力小,这些氢不会爆炸,与地球产生的氧,在合适的温度下,形成了水。
恒星在形成之初温度最高,随着恒星能量的不断释放温度降低,也就是太阳表面氢的聚变减弱。太阳温度逐渐降低,导致地球温度也下降。在地球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地球不同的温度变化生成了多种单元素物质,单元素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结合,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适宜的温度下氧与氢结合,形成水,高温状态下氧与碳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当宇宙中的恒星能量释放结束后,整个宇宙冷却下来,这些星球会又一次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或几个大的母球,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大爆炸。
太阳是大爆炸后太阳系中最大的碎片,相对于其他行星,太阳是恒星;太阳处在银河系中,太阳及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心的卫星了。恒星对卫星不仅仅只有吸引,还有运动中带来的卫星的温度变化。构成宇宙的框架是恒星间的作用力,若干恒星之间彼此有引力,运动中又有离心力,在运动中达到一个相互牵引,又相互制约的一个动态平衡,这些恒星间的距离为最短。如太阳系与银河系,应该是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最短,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呈盘子状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系中的每个行星与银河系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也就是说,银河中心不是位于太阳系最外侧的冥王星边缘之外,而是在与太阳距离最短的位置上,与太阳系这个盘子面成垂直的位置上,恒星间的作用力搭起了宇宙的框架,恒星与自己的卫星距离最近,卫星不会轻易地跑到其他星系中去,宇宙就形成了以恒星与恒星的联结为茎、恒星的卫星为叶的宇宙之树。
恒星吸引卫星,一定是卫星的赤道面垂直于恒星,保证卫星最大面朝向恒星。卫星受自己恒星吸引,还受相邻恒星吸引,导致卫星的赤道面与其公转轨迹面不相重合。星球都呈圆形,只要整个宇宙达到了运动平衡,每个星球间的受力一定吻合了这个平衡,所以,所有的卫星赤道面与其公转轨迹面,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夹角,因其质量不同,运转轨迹半径不一,这样就形成了卫星都是在恒星的赤道两侧做着往复运动。
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受地球吸引,月球围绕地球的赤道运动,同时又受太阳的吸引,于是导致了月球的公转面与地球的赤道面有了一定的角度。
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心不是一个星球,所以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引力是不断变化的,同时,太阳还会受到银河中心之外的恒星作用,于是在太阳围绕银河运动的2.5亿年中,每一象变化的6250万年中,夹杂着一些时间较短的温度变化周期,这些温度变化周期,有的是一百万年,有的更长久,这些周期对人类的影响都很大。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7-5 09:26
第九节 我眼中的太阳黑子
地球有自转,有公转,地球上适宜的温度造就生命,地球的温度来自于太阳,太阳的温度是变化的,太阳受银河作用的温度变化的周期为10,地球温度变化一个周期中,表面的温度有12种变化。
太阳有自转,有公转,银河中心对太阳的作用,就象太阳对地球的作用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热能及引力,随着太阳的公转,来自于银河系中心的热能及引力也发生着四象变化。地球能够产生氢,太阳也产生氢,太阳产生的氢数量比地球更多,氢释放到太阳表面一定高度后,受银河中心与太阳的两个反方向的作用力而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为地球提供热能。地球的质量小,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球特殊的环境不仅产生氢,还产生其它的多种单元素物质,地球所生的氢与氧在土壤中结合成了水。
太阳本身的温度变化与地球一样,也发生着周期为12的温度变化,这个温度变化的周期地球人观察为11.2年,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就是太阳自身温度变化周期的体现。人类观察到的黑子现象,实际应该是太阳制造放射性氢的多少的体现,太阳制造的氢多了,太阳表面的聚变反应强烈,太阳被一团大火所笼罩,就没有太阳黑子。太阳制造的氢少时,太阳表面的聚变反应减弱,太阳表面的大火少了,露出太阳本体,人们观察象是没有火焰的黑洞,这就是黑子。
黑子的周期是11.2年,是指太阳黑子的这一次形成到下一次形成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阳黑子是反映太阳本身温度变化的,用我们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式来看黑子的活动时间,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为冬天的中间,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前,就为冬天了;同样,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开始向南折返,太阳由此离我们远去的这一天为夏至,从这一天开始最炎热的夏天到来了。由此看出,人类感觉到的温度与太阳的位置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并不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那一天最寒冷,也不是太阳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天最炎热。同样,黑子出现前的时间,太阳表面的大火还没有十分明显减少,但是火势已经在减弱,太阳自身的温度已经在下降;同样,太阳表面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太阳自身的温度已经明显回升了。也就是说,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周期,要长于人类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的时间,有理由相信,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周期同地球一样,也是12。宇宙中的星球组成成份相同,又有着同样的运动模式,在相同的条件下,就会有同样的变化,不仅通过地球的变化特点,推知太阳的变化规律,此规律也应该适用其他星球。所以太阳黑子的变化,就是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表现。
太阳受银河作用,与地球受太阳作用一样,来自银河的温度变化周期为10。
太阳的许多运动特点,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十分明显。
比如,太阳自转周期为28天,人类怀胎的时间为280天,一个28天就是孕育过程中的人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太阳的培育,太阳的温度变化周期是10,人怀胎280天,恰好是太阳的10次自转,我想太阳是一个四面向外“喷火”的火球,那么他的A、B两面的火势应该有所不同,经历10次太阳自转,太阳所有的温度变化会完整地作用到胎儿了,也就是说人类在孕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全面接受了太阳各种温度的变化,全面秉受了天地之精华,所以人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
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叫月经,都认为是一月一周期,说是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实是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太阳的自转周期是28天,女性最正常的生理周期是28天,恰好是太阳完整地作用女性一次,这通过对不同命局的女性的八字预测,就能够得到准确判定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提前还是推后,是五行火的旺弱决定的,也就是与太阳温度的高低有关,所以女性的生理周期与太阳的运动相吻合。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7-7 15:07
第十节 我眼中的地球、月亮
地球是太阳的卫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都有周期性的公转、自转,都受太阳照射升温。地球因自转周期为一天,速度快,相同的纬度上温度相近;月球缓慢自转,相同纬度上的温差大,月球向阳一面温度可达127℃,背对太阳的一面温度达零下183℃。
现在科学界认为,地球表面下是滚烫的熔岩,地球内核的温度高达6000℃,接近太阳表面的温度,这不可能。
地球是土壤构成,万米之下是最原始的坚硬土壤,地球表面至表面以下万米之间的这层土壤,受海洋洋流的撞击作用,土壤变得松软,地球上海水最深处是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近万米深,万米以下的土壤,保持着地球形成最初时的土壤结构,十分坚硬,钻探设备不能钻探到这个深度以下,前苏联曾经有钻探队钻到万米左右,不能再继续下钻,据说钻探到万米左右时听到一种奇特的声音,这是钻头遇到高强度的土壤后发出的人类不熟悉的声音,这个声音从万米之下传来,让人感觉更加陌生,陌生的声音是令人恐怖的。
太阳表面温度6000℃,能够使遥远的月球朝阳的一面温度达到127℃,如果地球内部有温度高达6000℃的熔岩,从地球内部不停地炙烤厚度并不算太厚的地球表层土壤,表层的土壤温度会是相当高的。地球的半径是6700千米,如果熔岩半径有6000千米,那么从熔岩的最外层到地表的距离不过700千米,要比太阳到月球的距离近多了,地球的土壤中含有水,水是能够导热的,熔岩的温度传导到地球表面来,地球表面就是热的,地球南北两极就不会有冰覆盖,地球的表面一定是有大量的水蒸气,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说明地球内部没有熔岩。
认为地球内部有高温熔岩的依据是地球常有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浅层土壤中形成的碳、石油及一些烷、烃等可燃物,在板块移动时受热,与地球浅层土壤中的氧气接触形成的燃烧,燃烧膨胀后的熔岩撕裂土壤表层,熔岩接触到空气中的大量氧气后,燃烧更加剧烈,形成我们所见的火山。火山喷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象自来水在压力下喷射一样不间断地连续喷射,而是间断性的呑吐,地表下的大量可燃物在板块移动受压与土壤中含量较少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这个氧化反应导致局部膨胀撕裂开较小的火焰喷射口,一次喷发后燃烧的火焰基本全部喷发而出,形成一个豁口,空气迅速进入到燃烧面,与地表下的高温可燃物接触,再形成一次喷发,见到的火山呈呑吐状喷发就是每次喷发后,又有大量氧气进入,再一次形成燃烧之故。
形成火山的这些可燃物,就是地下的石油、煤碳、各种烷、烃等有机物。
现在对月球说法不一,有一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想想不大可能。如果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被行星撞击,部分地球土壤离开,形成了月球,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地球也不够大,在地球的表面也没有足够厚度的气体,保证离开地球的这一部分土壤被气体打磨成圆形。地球与月球一定形成于同一次大爆炸,两个不同的碎片在运动中恰巧“飞”在了一起。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应该是相同的,如果有科学家认定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差距很大,我就怀疑测定星球年龄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
月球与地球相距太阳的距离可以认定为相同,相同成份的两个星球,在距离太阳相同的位置上,地球有水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勃,月球却是沉寂的。这是因为月球质量小,月球内部“土壤”所受到的压力小,深层的“土壤”不能形成氢(H)元素。地球的质量足够大,地球深层的土壤受压力大,能够形成氢元素。由于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上温度适宜,生成了若干单元素,如氧等,在土壤中氢、氧结合成了水。太阳的质量足够大,在太阳深层的“土壤”中形成大量的氢,由于太阳的温度高,不能形成过多的其他单元素物质,这些氢逸出到太阳表面后,发生高强度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太阳与地球月亮一样,都是由“土壤”构成,由于太阳“土壤”的温度超高,不象地球一样有这样适宜的温度,所以不能形成象地球一样的化合物。
太阳系中其他的星球,质量只要达到足够大,其内部有足够大的压力,就一定有氢产生,温度适宜时,还会产生氧,氧与氢结合成水。
太阳不断地产生氢,随着太阳释放热量的持续,氢量一定是在逐渐减少的,或者说太阳的质量一定是在逐渐减轻的,那么太阳的温度总体来说,一定是在下降的。可以想见,太阳的温度高时,太阳系中外边缘的星球温度是高的,随着太阳温度的降低,外边缘的星球越来越寒冷,低温下星球的土壤,开始固化,就变成坚硬的钻石星球了。
让人特别感兴趣的是,太阳与月亮的自转周期都是28天,一个是地球的卫星,一个是抓住地球的恒星,太阳、地球、月亮三者间达到一种运动的平衡,那么太阳与地球,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量一定是平衡的,会不会是星球之间的引力大小决定了星球的自转速度?再就是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星球的离心力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大小相同,可是月球的离心力决不仅是简单等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那么简单,一定是月球的离心力等于太阳与地球引力的合力。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7-8 18:24
第十一节 我眼中的火星、地球、金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同受太阳的吸引,都受太阳的照射,离太阳近的行星,温度高。随着太阳年龄的增长,太阳的温度会降低,行星温度随之降低,行星外部环境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可以想见火星在过去温度比现在温度要高,火星的温度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象今天的地球一样温暖。今天的地球,在太阳温度进一步降低后,就会变成今天的火星。同样,今天的金星,将会成为明日的地球。
美国航空航天局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结果显示,火星表面温度零下55℃,空气以二氧化碳为主,但是含量很低,气压仅为地球气压的百分之一。火星南半球是古老的高地,北方是平整的低原,南北之间是明显的斜坡分隔。由此可以这样推断:过去火星的北半球是海洋,南半球是陆地。过去的海洋随着火星温度的降低,海水进行转化,变成了土壤或岩石。火星上有高原,有太阳系中最高的奥林帕斯山,有27000米高,比地球的珠穆朗玛高得多。
山是洋流制造的,火星上的山达到如此的高度,我们可以设想,地球象火星一样变化,温度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山是不会停止长高的,地球要比火星大许多,地球上的洋流力量不会小于火星的洋流力量,当地球温度下降到今天火星的温度时,珠穆朗玛还能长高许多,也就是说,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时间还长呢。
从照片看,火星没有板块移动的痕迹。这仅仅基于现今火星表面的照片推断出的结果,火星在逐渐降温过程中,水、雨水不断填充到陆地板块移动造成的裂痕处,这些水或者雨水在温度降低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岩石,同样,随着火星温度的降低,陆地的移动幅度是逐渐减弱最终停止,今天的照片拍摄的是火星温度降低后的大地形态,自然,从今天的照片是难以看到火星陆地移动的痕迹。
金星表面有厚厚的二氧化碳气体,气压是地球上九十多倍,温度极高,达480℃以上,金星表面比较年轻,在300万至500万年前才形成。金星表面有广阔的平原。
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温度降低、或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果实长成,以糖的形式储存起来。宇宙中的其他物质、物体是不是也会在温度降低时成形呢?也未可知。如果金星成形的时间如此之晚,可以大胆设想,是温度的降低造就了星球。现在金星表面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存在,那么过去的地球一定也有着大量二氧化碳存在过。
直到目前,金星表面温度很高,水不能存在,没有水的存在,在金星表面就没有高山的存在,这也就是金星表面有广阔平原的原因。
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地球过去表面有大量二氧化碳,气压较高,温度也高,当太阳的温度下降后,地球温度也随之下降,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氢与氧结合成了水,在雨水的帮助下,二氧化碳进入到地面以下,转化成了其他有机物。如果太阳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地球就会成为火星的模样,地球表面的水会转化成其他坚硬的物质,地球也就形成了南半球为平原、陆地,北半球是高山的形状。地球发展到这个时期时,金星的温度就大幅度降低,有水生成,在海水洋流的作用下,陆地移动,孕育生命。此时,金星接替地球承载生命,人类设想移居火星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如等待时机,移居金星,做金星的先民。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20 08:35
第十二节 煤 碳、石 油
地球上的能源物质有煤碳、石油,各种烷、烃,及一些可燃气体,这些看似不同的能源物质,是由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压力下演变而成的不同的产物。
现在多数人认为煤碳是树木在地壳巨变时埋入地下而成,石油是动物尸体油脂聚集而成,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脂肪占动物体重的比例很小,动物死亡后留存下来的的脂肪并不多,今天从地下抽取的石油储量惊人,无法想象这该由多少动物集中死亡而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死亡的动物的数量不小,但油脂总量并不多。现代考古没有发现集中于一起的大量陆地动物化石,水生动物化石群虽有发现,数量也不大,尤其无法证明这些动物的脂肪就一定转化成了石油。不能因为动物的油脂与石油都有个“油”字,就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考古活动尚未发现年代十分久远的人类尸体或人类化石,也很少见到年代十分久远的动物尸体化石,所以要说石油是由动物的油脂构成不太可信。
在人类还未达到相当文明前,与普通动物一样,生存是第一需求。人死亡后的尸体会被其他动物或同类分食,也许在死亡前,老弱者就被强壮的异类或同类杀死,变成了它们的美味,这应该是我们很难见到年代久远的人类、动物尸体或化石的原因。今天非洲草原上天天上演的弱肉强食,及动物自然死亡后被食腐类动物打扫干净的景象,就足以证明动物油脂储存下来的可能几乎没有。如果是地壳发生异动,导致动物集体死亡的情况,总会有相对集中的大量动物化石存在,事实上这很少见,迄今为止虽有一定数量的海洋生物化石群被发现,这是陆地露出海面,海洋被先后形成的陆地分割,陆地继续升高后被分割出来的这部分海洋干涸,留下了水生动物化石群。动物具有感知大型地震发生的功能,在大地震发生前,会集体逃离地震区域,很难会有动物在同时同地集体死亡的情况发生。今天所见石油储量之大,就算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同时死亡若干次,其脂肪总量也达不到。所以石油由动物脂肪形成的说法不靠谱。
煤碳更不可能是树木转化而成。剧烈的地壳变化不会象刮风下雨一样频繁发生,即便是地壳运动把当时地球表面上的树木都搬运到地下,煤碳也没多少。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煤碳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应该是均匀的。实际上煤碳是集中存在,其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此外,生活中我们常见木材或木器埋在地下多年后朽掉了,什么也见不到了,几乎不能形成煤碳。木材在人为的燃烧加工后能成为木碳,但木碳与煤碳不同,这不能成为木材转化为煤碳的证据。
地球土壤中含有多种元素,现在认识到的已达118种之多,记得中学《化学》中说那时仅认识到108种元素,在这些元素中,碳元素在地球环境中含量巨多,又相当活跃,容易与其他元素结合,地球曾有过极炎热的时期,地球上的氧气与碳结合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就象今天的金星一样,表面气体以二氧化碳为最多。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地球有了水,水的出现地球得以重塑。
还依稀记得小学《自然常识》教材中预测大雨的农谚中有一句:燕子低飞蛇过道,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蚂蚁搬家,鱼浮水面等,也是雨前的自然现象。动物、昆虫的各种行为目的只可能是觅食与求偶。动物及昆虫的求偶呈季节性,很少在大雨前,那么雨前的这些行为只可能是觅食。昆虫及各种小动物是呼吸氧气的,大雨到来前它们离开巢穴,引来了燕子低飞及蛇的出没;雨前水中氧气不足,鱼儿才跃出水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高于空气,所以总处在空气低层接近地面,大雨到来前上层空气中水分增多压力增大,产生向下的压力,接近地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进入到地面的昆虫及小动物的洞穴,呼吸不畅的各种小动物及昆虫便逃离巢穴,成了燕子、蛇等觅食的最好时机。
大雨到来之前人有闷热感,有解释说是大雨前温度高,也有说是温室效应的,还有说是空气中的水分大,人就感觉闷热。这都不是。大雨前低层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聚集,人吸入大量二氧化碳后,身体的代谢被打乱,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与氧气全面结合发生正常的氧化反应,就不能形成大量的汗液,无法排出体内的热量,就有感觉到了闷热。
雨后,雨水裹挟着二氧化碳洒向大地,有的渗到地表下,地上、地下的雨水都由高处向低处流,凡地上、地下雨水大量流经的地方,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河流,地表之下是地下水流通道。长期的雨水作用,在地表面下形成了无数水流通道,混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在河流处的底部集中会合后,向远方的大海流去。这个过程中,有的支流带着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流入了低处的湖泊、沼泽、凹地,在地势较低的位置集结停止。雨水终年捕捉二氧化碳,渗透到地下的这部分,在地下管网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与水充分结合成碳酸溶液,当地表发生山体滑坡等,导致河流改道后,地下的大量碳酸溶液失去了后续河水的推动,便沉积在河床底部,河床在夏季受热干燥,碳酸发生分解,分离出氧气、蒸发掉水分、有的还会挥发掉一些碳氢物,即烷烃类气体,从过去水流造就的管网通道中部分逸出,只留今天我们见到的煤碳。说到底,煤碳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由雨水捕捉后运往地下,形成碳酸溶液,碳酸溶液受热分解,最后的分解生成物就是煤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碳酸溶液的分解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是在煤碳开采中总能发现有各种碳氢化合气体(瓦斯)混合其中。
在太平洋、印度洋之洋流作用下,中国有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自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向东北方向,地势越来越低,也就是中国西南地势高,东北地势低,河流多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集中到由西南向东北流淌的河流中,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形成煤碳。这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煤层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的走势存在,并呈长条形或长方形分布的原因了。所有的煤矿都依河流存在,或在古河床上,河流越大,煤碳的蕴藏量越丰富,质量越好。
有些地区的煤层不呈西南东北走势,也一定是依当地山势所成的河流之势,也就是说,所有的煤碳一定存在于河床底,这足以说明煤碳的形成一定是水流起了作用。随着地壳变动,有些煤矿附近表面看不出过去有河流存在过的迹象,这是板块位移,造山运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势,这种情况的煤矿数量并不多。
据此推论,印度地势北高南低,煤矿应该是南北走势,南部煤层更厚,更多集中于恒河一线;中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煤矿应该与中国的相反,呈东部煤层浅,西部煤层厚。搞地质的科学家若用事实证明果真如此,那么煤碳是由二氧化碳转化而成的说法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石油与煤碳的形成是相同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雨水带入地下后形成了碳水化合物,根据其深度可分为三层,1、最早的碳酸溶液被深埋于地下,有考古证明,河南省某古都的街道下面十几、几十米的地下,竟是千年前的古都街道,由此可见河流对地面的再造影响十分迅速。被深埋于地下的碳酸溶液受到的压力大,温度较低,其水分不易流失,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石油。从事煤碳开采行业的工作者,都知道煤层下面一定有石油,只是深度比煤层深。2、位于中层深度的碳酸化合物,在河流断流后,局部温度升高,碳酸溶液分解形成煤碳。3、位于地表最浅层的碳酸溶液,极易受太阳的影响迅速分解挥发,形成植物,这在以后的内容中会讲到。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或最早的陆地之一,最初形成于赤道附近。诞生之初,位于赤道附近的北侧,地球初成时二氧化碳含量极高,最初的雨水把大量的二氧化碳转移到了青藏高原东西两侧的地表以下,所以青藏高原东西两侧的陆地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青藏高原以西是中东地区,这里的石油产量高。青藏高原以东大陆架长,延伸至东海之内,可以断定在东海下面的土壤层里能源物质的储量会比中东的储量高得多,因为东部大陆架长,雨水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比中东地区更多。所不同的是,东海的地下与中东地区的地下环境不同,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最初的碳酸转化成了存在形式不同的能源物质。
自然,云贵高原以南的南海底部,也有大量能源物质的存在。
石油、煤碳更多存在于陆地低洼之处,或相距较近的两条山脉之间,火山实际就是这些能源物质的燃烧,火山多发生于这样的地形上,今天常见火山口多位于山包之上,是火山喷发后形成了山包,而不是火山本身就喜欢在山包上喷发。可以想见,顺着火山口的地势下行,一定是石油或其他能源物质的存在地,在这里开采,一定能有巨大的收获。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20 20:03
第十三节 磁 极
有说因地表下有液态金属的存在,地球才有磁性,地下金属液流动,导致磁极变化,或磁极呈动态,此说不对。
磁、磁极、磁力,现代科学尚未说清。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事物的演变,应该都是五行运动的结果,自然界都存在于五行变化之中,那么,“磁”也应该是五行的反映,磁极就是地球上温度最低与温度最高的两个区域。
地球有磁极,是因为地球赤道附近与两极之间有明显的温度差。磁针一端为N极,一端为S极,在北半球,N极指向北极方向,同一个磁针在南半球,N极应该指向南极方向(关于此点请教了一些人,说法不一,到网上搜寻,答案也不同)。说到底,磁针的N极应该指向温度低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磁北极,当然,在北半球S极应该指向温度高的方向,即南方地球赤道所在的方向。到了南半球,温度高的区域在北,温度低的区域在南,那么磁针的N极就该指向南极方向,S就该指向北面的赤道方向。
磁北极与地球北极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不重合,磁北极的位置不断变化,在一日中都会在变化着。这不难理解,太阳在地球中部转圈,地球的北极地区太阳斜射,温度很低,北极地区温度最低的地方一定是在太阳照不到的那一面,太阳不停地转,北极温度最低的的位置一定是在背对太阳的那一面的北极附近画圆,即磁北极不是固定于一点。磁北极附近的地势高低有异,地势高的位置是温度最低的地域,此处才是一般意义上的磁北极,此位置处于加拿大以北的格凌兰岛的陆地上。
地球形成的最初为圆球形,北极点温度最低,那时北极与磁北极是重合的,随着地球板块移动,北极地区地势高低有变,温度最低点就不在北极点上了,于是北极与磁北极间有了磁偏角,在距离北极越近的地域,测得的磁偏角数值大;距北极地区远的地域,测得的磁偏角数值小。指北针一定是指向磁北极的,在中国境内南北地区测得的磁偏角数值有明显差异,更有趣的是,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西部地区多为东偏。这是因为在东部地区,东北方向距离磁北极点更近,西部地区,西北方向距离磁北极点更远。
如果磁极是地下有金属液流所导致,或地下有金属存在的话,那么磁针应该都是朝向地心的。我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段细铁丝用细线从中间吊住,自由旋转后会基本静止于南北方向上,后,在旁边点燃煤气灶,所有吊着的静止铁丝齐齐地指北的那一端都会朝向火炎。这说明磁力就是温度高低的形成。
也可以用灵敏的指南针在高温冶炼炉旁进行验证,结果相同。这就清楚了为什么太阳黑子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了。太阳出现黑子时,是太阳的温度降低之时,此时,地球的温度也会降低,地球赤道附近的温度降低明显,与地球南北两极形成的温度差会出现明显地变化,于是地球上的磁力会发生变化。现在地球正处于温度升高的五行周期中,北极的温度在升高,与赤道附近的温度差在缩小,于是感觉到磁场的强度在减弱。
还有一个“磁极转化”的说法让人感觉很玄,当太阳绕银河运行到高温区时,北极地区温度升高,因温度低而呈现出的磁北极的特性在消失或减弱,这个磁北极的“消失”会被记录在土壤的变化中;当太阳绕银河运行到低温区时,赤道温度变低,因温度高而呈现出的磁南极特性消失或减弱,这个磁南极的“消失”也会被土壤的变化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传说中的磁极转化。事实上,磁北极与磁南极的消失,不会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发生,两个磁极的消失之间一定有着相当长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磁北极与位于赤道的磁南极不可能是调了头。位于地球南极的N极与地球北极的N极,会同时消失,这决不是N、S极的转化。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21 20:26
第十四节 五行区域的划分
五行的本质是温度变化,地球及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区域温度的改变。温度最高的时间或地点,就是火旺之时或火旺之区域;温度最低的时间或地点,是水旺之时或水旺之区域;温度上升为木旺之时,温度持续上升的区域为木旺之区域;温度下降为金旺时,温度持续下降的区域为金旺之区域。由于地表的高低不平,对局部温度影响明显,造成局部温度高的区域为土旺之区域,造成局部温度低的区域为土弱之区域。
地球上一些区域温度始终是高的,也有的区域温度始终是低的,这属于某一五行独旺,如赤道附近终年温度高,这里可为五行火旺的区域;地球两极附近温度终年很低,地球的南北两极为五行水旺的区域。
此外,南回归线以南与北回归线以北,受季节影响温度变化大,温度在升高时为木旺,温度在下降时为金旺,这个区域为金、木都旺区域。
我把地球的五行旺弱区域进行划分:北纬45度至北极,南纬45度至南极之间是低温区,为五行水旺之域;北纬30度至北纬45度,南纬30度至南纬45度是之间,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中间地带,季节性温度变化明显,在春季温度持续升高,属木旺区域,在秋季温度持续降低,属金旺区域。这两个区域,温度此升彼降,成五行木旺、五行金旺互换之势。北纬30度至南纬30度之间是高温区,为五行火旺之域;位于北半球北高南低、及南半球南高北低的区域,能使局部温度高启,为五行土旺之域。
温度的高低是划分五行的依据,某地区虽然处于火旺的纬度内,若这里温度低,此地仍以水旺论。如,赤道附近的某些高大山峰之上也曾有积雪,属于温度低的地区,此处仍以水旺论。青藏高原上的若干高峰,其纬度在木旺、金旺之域,以水旺论。
五行旺弱受两方面影响:一、地球本身决定了区域的五行旺弱。位于不同纬度上的区域五行旺弱不同;其次,地球自转与公转,导致特定区域的五行变化,如北半球在夏天时,北极的温度升高许多,虽然这里永远水旺,此时却不是最旺的时节。金旺、木旺区域在春天时木旺,在秋天时金旺。二、太阳运动及太阳本身的温度变化,对地球五行有着重大影响。太阳也是循着自己的轨迹运动,与地球的相对距离、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温度影响显而易见。太阳自身温度变化呈周期性,甲、乙、丙、丁、戊年,太阳温度持续升高,己、庚、辛、壬、癸年,太阳温度持续降低。太阳的温度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最为明显,这就使得地球的五行力量产生了变化。
当太阳的五行与地球某区域的五行同步时,也就是地球某区域的五行力量达到最大值时,地球该区域的变化会极其明显。此时该地域的经济、文化、人类的健康状况,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等等,都会有巨大的变化。
这不难理解,地区要发展,人的作用是关键,人是秉五行而生,只有秉受了当地最有力之五行者,才能算得上真正吸取了天地日月之精华,若此人八字中正官为用神,又与当地最有力的五行相合,就具有了过人的才能。用概率计算法,每一个地区都有同样比例的人属于佼佼者,他们具有敏锐的视角,非凡的才智,不屈不挠的意志,有着过人的组织领导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当时运一到,这部分社会精英,就发挥出其能力,使本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会问,如果本地区有两个同样出色的人,若其信仰不同,这个社会岂不遭殃了?绝不会!真正优秀者,其信仰、思想、见地、甚至行为方式都是相近或是统一的。成为对立面的两个人,可能都是出色的,一定是一个合时运,一个背时运,这一点不仅仅在现实中被无数次证明,从理论上讲,这也符合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只要地球运行到区域五行与太阳运行所导致的地球大五行同旺时,或者说,某区域运行到太阳使本区域五行增力时,这个区域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23 13:42
第十五节 敏感问题之我见
太阳有规律的运行,对地球五行的影响也呈规律性,太阳最大的运动周期是绕银河系中心运转一周为2.5亿年,对地球的温度影响巨大,在地球上刻画出了从珠穆朗玛峰顶到东海之滨的若干道阶梯状地球年轮。太阳运动有长短不一的多个周期,太阳温度变化的最小周期是60年,这个周期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不算很大,但是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十分明显。60年周期的起始点是甲寅年,癸丑年末是上一个五行周期的终点,自甲寅年开始,另一五行逐渐旺起来。
一、战争的发生与五行运动。进入一个新的60年周期后,有的地区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自然与实力雄厚的发达地区产生利益纠纷,于是爆发战争。1913年是癸丑,是60年五行金旺的最后一年,1911年辛亥,金旺周期的末尾,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我国的战争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是进入水旺周期的第一年,苏联1917年通过战争,取得了十月革命成功。二战发生于1939年,二战结束后,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冷战,可以算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从1914年到1973年五行水旺的60年中,大型战争频发。大型战争多集中发生于五行金与五行水旺的的周期中,即温度低是战争的标志。
1914年前的60年为五行金旺时期,金旺之时也是火弱之时,温度低,此段时间战争多发。
木旺、火旺温度高的时期大型战争爆发的几率要小。从1974年开始,进入木旺的60年,虽然战争不断,却都是小型局部战争,有趣的是,这期间的战争也是在火弱之年爆发。如中越边境的小型战争是从79年的己年、之后的庚、辛、壬、癸、甲、乙,战事相对较为激烈,到了丙、丁年,战争结束,中越关系开始正常化了。
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是1979年的己年,火开始转弱时。
英阿马岛战争是1982年壬年发生,火弱水旺时。
科威特战争是1990年庚年发生,火弱时。
海湾战争是1991辛年发生,火弱时。
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时间是1994年的12月,1994年是刚刚进入火旺的第一年,火刚要旺,还不旺之时。
第二次车臣战争的时间是1999年的己年,火弱时。
美国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是2001年的辛年,火更弱时。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是2003年癸年,火最弱时。
美国攻打利比亚的战争是2011年的辛年,火弱时。
美国准备攻打叙利亚是2013年的癸年,火最弱时。最终战争没有打起来,于是断定,在这个60年中,没有大型战争了。
战争胜负的预测十分简单,实力相差不是十分悬殊的两个国家发生战争,五行正旺的国家一定是战胜方。如美苏的冷战,从1974年为木旺时期,苏联属于水旺之域,美国属于木旺区域,美国正走时运,苏联则不同,木旺之时恰好泄苏联的五行水,冷战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终结,美国为战胜方,从此美国全球独大。
二: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的对抗。对抗的大背景是中国与美国的实力较量,美国与中国同处于相同的纬度线上,同属于金旺、木旺区域,但是美国不同,北美阿拉斯加位于水旺之域,当水旺时,美国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更早的金旺时期,北美地区逢生,整个美国都会受益,所以美国有了至少180年的正常发展,现在是木旺之时,南美金旺木旺,尤其南美面积更大,所以自1974年后,美国的实力迅速上升。但是南美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东面的印度洋洋面小于西面的太平洋的洋面,从这一点上说,南美金更旺,木比金要弱,现在是木旺之时,所以南美东西两个海岸的发展将会不平衡,这会影响美国的发展。
中国在木旺区域,西面高原,东面大洋,东面空间大,中国属于典型的木旺,自1974年后,中国占据天时、地利,发展十分迅速。日本、菲律宾都属于太平洋岛国,温度低,属于水旺之地域,日本在水旺之时,曾得以迅速发展,现在是木旺之时,这些属于水旺的国家无论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上都处于下坡路,此时与中国对抗,最终的结局不言而喻。
日本经济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1974年开始五行木旺,日本在进入木旺的时段后延续了发展的势头,有几个年头经济向好。中国是木旺的国家,至少在2033年前,处于良性发展期,2033年后,中国会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样,还有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如果中国在短时间内把南海的问题解决好,也就是向南方火旺之域扩张领土,那么中国是火旺也为吉的国度了。就象美国一样,美国不仅仅木旺为吉,水旺也吉。那么中国良性发展的时间会再延长60年。
三:同盟国与五行。具有相同五行的国度或地域的人,信仰较为一致,容易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如美国属于水旺之域,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欧洲等这些水旺的国家就结成了同盟。但是当这些地区五行一旦减弱时,曾经的同盟国将会成为麻烦国。
相反,中国国土面积较大,有些地区的五行不是木旺,象香港、台湾、新疆、西藏地区,不是木旺区域,与广大的大陆国人的思想、信仰不尽相同,人心容易背离,改变这些地区的干部组成及管理方式,是保证稳定的唯一办法,若不提前布局,三十年后的中国会出现麻烦。
四:交友与五行。现在是木旺之时,接下来是火旺,交火旺区域的朋友,会搭上朋友快速发展的便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象印度、缅甸、巴西、非洲等火旺地区,是值得深交的朋友。越南、新加坡、菲律宾这样的位于火旺地域的水旺小国,是没有诚信可言的。
五:经济危机与五行。知道了经济的发展与本地区的五行旺弱关系后,完全可以预测经济危机的发生了。大型的经济危机一定发生在,太阳五行变化对地球上的五行没有起到增力作用、或起了减力作用的地区。如,1914年至1973年间为五行水旺时,非洲等五行火旺的区域,经济出现的问题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很大。1974年至2033年为五行木旺之时,欧洲为水旺之域,欧盟出现的经济问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测定经济危机发生的时机与预测战争的方法相似,木旺之时的欧洲运气不吉,一定是在甲、乙、丙、丁、戊五年中火最旺之时爆发危机,并波及全球。另一个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同一个政治体制下,如果人的思想不统一,会人为引发经济危机。如美国,属于木、金同旺的地区,不同的思潮会发生激烈碰撞,因人的观念不同而导致危机爆发。中国基本是一个五行独旺的国度,人心齐,这也是我们只有一个执政党及中华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六、方向与五行。过去的一些书中讲八卦中有八个门,分列八方,叫做生门、休门、景门等,吉利的两个门在八卦中的西北与东北,其他方向都为凶门,只要占据这两个门,便是大吉之象。有云,毛泽东就是先占据东北、西北,进而解放全中国的。一个正确的理论应该经得起任何地域及时间的检验。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打败德国,是从东方开始绝地反击的;日本因处于东北方的美国参战加速了失败的步伐;中国改革开放是从东南沿海这个凶门开始的,这一切与西北和东北是吉门的说法完全不符。
实际这与地区的五行旺弱有关,1974年前,为五行水旺之时,中国为木旺之区域,那么北方就是对中国这个“木”最有利的方向,所以从北方开始为吉利方向,果然,那时的苏联曾对中国有着帮助,也算是北方为吉。1974年后,属于五行木旺之时,温度持续升高为木旺,中国的东南沿海当然是温度升高最早的地区,那里是中国境内木最先旺起来的地方,所以邓的改革开放从东南沿海开始取得了成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从东南开始的,孙所处的大革命时期是五行水旺之时,中国的北方才是水旺之地,所以孙中山的革命从东南开始,最终未能成功。也就是说,随着五行的旺弱变化选择合适的方向,会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吉利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
七:国际风云与五行。五行转化后,国际秩序将会重新洗牌,五行当旺的国家迅速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台,如今天的中国注定会成为强国一样,过去曾经强大的欧洲、苏联、日本、美国会逐步走向没落。今天的俄罗斯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普京虽然信誓旦旦,无奈生不逢时,现在的每一次国际风云变幻,给俄罗斯的发展带来的不可能全是馅饼,更多的会是陷阱。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走向彻底的衰败,那么现在水旺的国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向中国服输。据此,我们相信今天的中国虽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不可能永远这样幸运,俄罗斯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有朝一日我们机遇不再,我们是不是也要象俄罗斯一样,靠手里有核武器这样的粗壮肌肉而拚命跻身于大国之列?我希望那时的中国是靠自己宽阔的胸怀,靠自己优秀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34年后的世界是一个伟大的和平的世界,可是在今天如果我们的拳头不硬可能就会受欺负,但我们也要想到20年后美俄的核武器,只可能是廉价出口的民用能源产品,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打造我们的战略战术武器,或可作一下长远思考。
水旺之时、水旺之区域的人好战,火旺之时、火旺之区域的人好礼。我盼望着一个理性、尚礼、合作的社会到来。在这一点上,欧盟做出了榜样,希望世界范围内的大“盟”早日产生,这个大“盟”无论处于何种五行之中,都会是健康发展的。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28 13:46
八:教育与五行。不知从何时起,中国教育质量不好的说法甚嚣尘上,就连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北大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名次居然很靠后。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牛津、剑桥、纽约等洋大学去读书,甚至台湾、香港的大学在国人的眼中也是好大学了。大学优劣的标志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不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就大小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我们才大量培养了自己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建设的各行业挑起了大梁,短短三十年,把积贫积弱的中国建设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是以中国的大学生为骨干的中国人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培养出的本土大学生是优秀的。同一时期的欧洲、西方大学也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学生多在本土就业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三十年时间没能使他们的家乡发生多大的变化,相反,那里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总不能说把自己的家乡搞成这个样子的学生是优秀的人才吧?
诚然,大学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即便今天,中国的科技与西方相比还有差距,这或许是国人认定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不及西方大学的原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科技研发是有连续性的,我国自建国后并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科研体系,文革又中断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们才逐步培育起了我们的科研能力。我在与一些大学领导及老师交流时,得到的说法是,我们这些年的科研攻关以实用为主,对于那些具有深远影响力、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投入并不多,这不是我们的教育质量或教育体制不好,是我们当前的需要决定了我们的科研方向。如果我们的大学在这三十年里对准代表一个国家科研能力的标志性大项目攻关,谁能说我们的大学就拿不了诺贝尔奖?尽管如此,通过三十年的积累,我们的科技研发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飞机、导弹、桥梁、潜艇、航母、航天、大型计算机、铁路、深水堪探、医药、通讯等诸多领域,我们都走在了世界的先列。
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全世界公认的质量出色,在世界几乎所有的智力竞赛中,中国的学生都名列前茅,前不久看到香港的一个评论说,中国将独霸全球的智力竞赛奖项。这一切足以说明中国教育是出色的。但勿庸讳言,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如教育全球化问题,我们的大学不及台湾与香港的大学,在教学与科技研发的协调方面,我们还有提高的空间。大学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研发才算合理,就是说,大学老师一定是由科研单位或企业的技术人才兼任才为合理,而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是懂国情、懂工业、懂农业、懂建设的国务院领导担任才是最合适,大学不应当属于教育部管理。
许多人在搞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移民的目的地以欧美等西方国家为多,这是最不合适的选择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正在走下坡路,等孩子长大安排工作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收入不可能会好,要想让孩子充分发挥才智,得到成功的快乐,请留中国,中国一定会发展成为你最美好的家园。
九:文明与五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与其经济状况是紧密相连的,今天的日本在国人的眼里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了,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日本倍受西方、尤其是欧洲诸国的鄙视,随着其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人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今天日本的文明素养受到了广泛的尊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人都嘲弄自己喝汤时不用汤匙嘴中发出很响的咻声;香港在廉政风暴前,其不文明不仅表现在街道上的无证小摊贩,公务员的贪污受贿索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经济繁荣后的香港,其文明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八十年代初我们也搞过文明教育,还记得那时最基本的文明要求是不随地吐痰等,老头老太戴着红袖箍罚款,也没有把这种不文明行为根绝,那时饭馆中酒后打架斗殴的现象司空见惯,人们口中的“国骂”不绝于耳……,今天这些少了。试想,自己住在干净房子里,自然会克制自己在家里不随地吐痰,久而久之,文明习惯就养成了。现在不象过去那么穷了,谁还会在酒馆里死命灌那二两黄汤跟自己的胃过不去?再说酒驾管理也严格了,你要真喝,那就关你没商量!文明社会的建立是靠经济为先锋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作用。
十:说说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世纪初,从1914年地球上五行水开始旺,中国是五行木旺的国度,水旺时,木逢生,中国趋向于运气吉利。实际是自1914年,中国逐步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新中国。1919年,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于5月4日暴发了青年爱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两年后的1921年辛酉,正是水旺之年,也仅是进入水旺之运的第七个年头,有力帮扶当时的五行水时,共产党诞生,共产党是在水旺时诞生,那么共产党就是五行属于水了,中国是木旺的地区,五行属水的共产党,能够生扶五行为木的大中华,所以共产党必定能够肩负起领导中国的这一使命。
说中国共产党,就不能不说中国国民党。国民党由孙中山创建,1919年改组为国民党,其前身是兴中会、同盟会等,即最初的兴中会是国民党一脉相承的,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即国民党创立于1914年前,那时,地球五行金旺,即国民党的五行为金,五行为金的国民党恰好克制五行为木的大中华,国民党是不能领导木旺的中国的,最终国民党退出了五行木旺的大陆这个历史舞台。台湾为水旺之区域,五行为金的国民党到了台湾,能在台湾立足。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水旺之时,五行属水,是中国当然的领导者。但是一个党派的发展也与五行的运行息息相关,1974年前,五行水旺,共产党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人民的信任,人民选择了她,成为了人民的领导者,从这一点看,共产党的发展是顺利的。期间,共产党虽经多种挫折而威信不减,每到关键时刻,人民总是站在共产党一边,紧跟共产党度过一个个难关。在与国民党的生死斗争中,共产党损失巨大,但是人民却更加坚定了她的领导。文革十年,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即便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对共产党依然是义无反顾。在水旺的五十多年中,是共产党发展的黄金期,共产党本身也几乎没有犯大的错误。
1974年中国进入五行木旺时期,应运而生的共产党在1978年冬天(阳历是1979初)就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中国进入了伟大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转折中,邓小平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个功绩我认为应归功于共产党,因为中国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以邓小平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共同决定的,就象文革的错误不能仅属于毛泽东一样。
从1974年地球开始五行木旺,到1978年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共产党就调整了方向,解决了历史遗留下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实在是太迅速了,从这一点上说,共产党很英明。
在经济建设中,共产党借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与技术,诚心聘请西方资本家来中国当厂长,从拧螺丝帽开始虚心学习,对于一个本乡本土出生的政党,又与“美帝”、“苏修”论战多年的政党来说,这充分展现出了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计得失,以大局为重的无私情怀,从这一点上说共产党很伟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总体是正确的,尤其改革开放从中国的东方、东南方开始,逐步向西向北推进,完全符合五行运动的规律。并对香港、台湾、澳门问题采用不同的社会制度等,也是符合不同的五行环境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对这些地区采用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契合了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有两点是我认为在三十年中的错误:1、西部大开发,是过于冒进的举动。2、2008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后,刺激经济的作法,是不按规律办事的,经济发展总有快有慢,当时运不济时,积极调整自身为上策,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国家形象有了巨大的提升,是对共产党工作的肯定。证明了应运而生的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也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无论一个政党,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人,其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都受五行运行的影响。1974年后,地球进入五行木旺阶段,中国这个五行木旺的区域迎来了最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却出现了些许问题。
如共产党的腐败、懒政、脱离人民等现象已经成为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的信任。用周易运行的观点看,今天五行木旺,共产党五行为水,共产党之力被泄之故。但这不会动摇共产党是国家领导者的地位,这是从共产党诞生时就已经决定了的。我希望共产党这个领导者能够在运吉时发展顺利,在不吉之运时,能够不出大过,永远保持让人民信任的好形象。对此有何建议呢?共产党诞生于五行水旺之时,今天与那时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有了巨大的不同,其党纲、党建的重点等,应与时俱进,共产党的党纲近100年没有发展了,有必要增加一些贴近时代的要求内容。
其次,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应及时摒弃。比如,共产党在建立政权之前为了团结各方的力量,每逢年节会搞各种酒会以增进感情,这在那时是必要的,从共产党创立之初的这个传统现在仍然保持着,每逢大的节日会见到由中央牵头的团拜会越搞越大,越搞越豪华,这就是全党吃喝风的源头!今年反腐后,名酒价格应声而跌,养猪业大亏本,各地的豪华饭店关门若干。电视上常见日本猖狂捕鲸的画面,有报道说,中国每年从日本进口鱼翅占全球鱼翅销量的9成以上,中国反腐了,电视上就见不到日本的捕鲸船了。这对共产党、对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对我们国家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再者,共产党诞生于纷飞战火中,上级对下级爱护是必要的,看起来过分的护犊子在那样的年代都是一种可爱,可这样的传统如果在今天继续延续,带来的必定是政策与原则的苍白。很长一段时间来,下级出现了问题,上级一定是帮助欺骗、隐瞒事件,前不久出口日本的毒饺子事件,受损的不仅仅是共产党的脸面,中国人的诚信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白色恐怖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对于干部的培养与任用有了一套自己的特殊之道,那时要提拔谁,讲究的是政治上可靠,然而今天,选拔干部不看人的能力与品格,只重这个人是不是可靠,那么买官卖官歪风就会滋长。对于干部的任用,必须有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国之时中国的现状所决定的,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公、检、法的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党、政、纪的自我完善机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机制等,历经六十多年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信应运而生的共产党有智慧有能力做好。
作者: 李涵辰 时间: 2014-8-30 14:39
第十六节 气 象
所谓五行运动或五行变化,实质就是温度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一是来自于地球本身的运动,二是来自于太阳的温度变化。
地球自身运动带来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其运动特性造成了南北两半球的温度此升彼降。太阳温度的变化,对气象的影响十分明显。
温度的变化带来了风,还造就了雷电。现代科学认为雷电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或者说是冷云的积累。反复阅读科学家的说法后还是不懂雷电是怎么形成的,我就感觉一些自然现象科学家越解释让人越发糊涂,这是因为科学家根本不懂之故,所谓专家也不过就那么回事。
在地球上有两个伟大的运动其原理一致,那就是海洋中的波涛与大气环流,太阳影响成就了这两个运动。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自东向西永无终止地运动,太阳直射下的空气与大量的水蒸气受热膨胀,向上升腾而起,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南北分开,分别向南北极方向运动,直到遇到冷空气。太阳是动态的,太阳向西运动后,此地温度下降空气压力变小,地球的南北两端温度相对低,温度低处的空气会贴近地面向空气压力小的区域流动,形成了密闭的大气环流。
以北半球上的空气运动为例说明。在空中向北运动的空气温度高,贴近地面向南运动的空气温度低,这就形成了一上一下两个空气面,上面的高温空气中各种气体粒子因为温度高要释放电子,下面的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粒子因为温度低就能够吸收电子,这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极性。空中的高温气体在向北的运动中温度逐渐下降,温度下降了高度也就随之降低,当高温气体下降到一定的高度与低温的气体有了充分的接触时,吸收电子的一方与释放电子的一方就产生电子互换现象,产生导电,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雷电。如果高温气体中所含的水分足够多,遇冷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就开始下雨了。常见雷电有时直通地下,是因为降雨开始后,雨水与地下碳酸溶液中的许多带电粒子连接成了一个能够导电的路径,空中的带电粒子与地表下面的带电粒子进行了电子交换,形成直达地面的雷电。这就是在降雨之前,看不到雷电到达地面这种景象的原因。
“场”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词,有趣的是在许多玄学书中也见到过这个字,总想找到关于“场”的解释,可惜没能找到。场是什么?应该是存在于高低温之间的空间连接。在这个空间中带电的微粒子会由一方向另一方运动。如赤道与南北极之间就存在有温度差,在这个温度差的作用下,贴近地面的冷空气会向赤道方向运动,高空中的热空气会向南北两极的方向运动,空气运动的这个路径,就是场的方向或场的形状。这个场就是大地磁场。
场无处不在,空中的热空气与地表的冷空气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场,上下两个层面的空气粒子上下运动交换的路径,是这个场的方向。这个场就是雷电场。此外还有电场,磁场,放射性物质因其密度高也会向外放射电子,这叫做放射场。
太阳的温度有周期性的变化,随着太阳温度的升高,空中的高温空气温度会更高,只有向北运动到更远时,温度才会充分下降,最后形成雨水。也就是,随着太阳温度的变化,每年集中下雨的区域都会不同,太阳温度越高,下雨的区域就会越向北移动。
太阳温度变化的最小周期是10年,十年中逢甲、乙、丙、丁、戊年,温度逐年升高,热空气向北移动会更远,与冷空气交锋的位置逐年北移,雨水最多的区域也逐年北移。逢己、庚、辛、壬、癸年,温度逐年降低,雨水最多的地区逐年南移。
太阳温度变化的另一个周期是60年,这个周期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很明显,人能够感觉得到。
2008年前后的一个国际气候大会上,太平洋岛国对海平面的上升问题很敏感,引起了与会国的重视。他们说,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二氧化碳排量增多,南北两极的冰雪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大量的土地,危及到了那里人们的生存。
这不可能,南北两极的冰雪化成水,也是均匀地分布于海洋中,地球的海洋是相通的,所有的海面应该是均匀提升才是,我问住在中国北方海边的朋友,今天的海平面与记忆中的海平面有没有明显地变化?如果住在海岸平缓的海边,海水即便上升较小的幅度,也会淹没很长的海滩,可是所有我问到的朋友都说与三、四十年前的海岸线没有明显不同。也就是中国北方海水没有明显升高。太平洋岛国却明显感觉到海平面升高是什么原因呢?自1974年进入五行木旺,太阳的温度持续升高,地球人明显感觉到现在没有过去那么冷了,难得见到过去那么大的大雪了,地球上许多湖泊、沟河中水量在减少,地球的粮食产量在逐年提高,这都是太阳温度升高导致地球温度高启的表现。太阳温度升高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海水温度升高最明显,热胀冷缩,这里的海平面升高明显,这里距离赤道较近,海面升高明显,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海水本身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北方的海水受太阳温度升高的影响小了很多,就感觉不到海平面升高。
随着太阳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地球表面的温度还会提高,降水量会明显加大,降水会继续北移,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好事,中国西部温度低,缺水、缺氧,西部温度升高后,雨水增多,氧气含量也会大幅度提高,盐碱地会变成良田,干涸了的湖会成为名符其实的湖泊,那时,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会恢复过去的繁荣景象,这一切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
欢迎光临 涵辰易学 (http://yishenglihanchen.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