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辰易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576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章 阴阳的广义与狭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章 阴阳的广义与狭义



       把目光放到太阳系以外,太阳及整个太阳系便成了银河系的卫星了。把太阳想象成地球,把银河系看成太阳,太阳在银河系中心这个“大太阳”的影响下,太阳的温度也会呈现四象变化:太阳升温、持续高温、太阳降温、持续低温。太阳围绕银河系运转一周的时间是2.5亿年,每一象的时间是6250万年。在银河系中心的影响下,太阳本身的温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就象地球受太阳的影响有12月温度变化周期一样,太阳自身的温度变化是12年,其温度的变化以黑子出现的形式得以体现。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天,太阳自转一周要28天,这些都对地球温度产生影响。太阳温度(实际上是决定地球表面温度的太阳光球层温度)本身具有10的周期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有12的周期变化,就有了地球表面60种温度变化。太阳也同地球一样,有着60种温度变化,只是太阳的一个温度变化周期要比地球的温度变化周期长得多,当太阳处于升温或降温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是漫长的,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就大了。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23: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冰河时代与造山运动


       太阳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在银河中心的影响下,太阳温度呈四象变化,太阳高温与低温的不同,导致地球的巨大温度变化,要比太阳光球层的温度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大得多。当进入太阳的冬季时,即受银河系的影响,太阳的温度最低时,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量极少,地球变得异常寒冷,地球进入了传说中的冰河时代,时间可达6250万年之久。这段时间地球表面一片银装,温度极低,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流动的水,此时的地球至少在表面上不存在生命的迹象。
       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离银河系中心最远时,太阳上的“冬至”到了,太阳的温度最低,自然地球到了及其寒冷的时节。之后,太阳春季到来,太阳开始变得温暖,地球温度回升。当太阳距银河系中心最近时,是太阳的“夏至”到了,地球的表面温度达到地球温度的历史最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很高。地球两个半球的冬季与夏季是交替的,当南极是冬季时,南半球上的海水温度比北半球的海水温度低,密度大,质量高,南半球上,尤其南极附近大密度的海水有了向北半球的巨大压力,巨大压力由海水底部传导,作用到北半球的陆地上,北半球陆地受到南来的海水的大力挤压北移,来自北半球上的陆地的反作用力使陆地褶皱起来,形成高山。
       太阳直晒下北半球海水温度升高,密度小,质量轻,太阳正对着的局部水面升高,形成高于海平面的一座巨大的“水山”,太阳不停地运转,所到之处正对的海水温度升高,立即形成这么一座“水山”,如同有这么一座“水山”随太阳同步自东向西运动,这样一来,就象一股与太阳同步向西运动的巨大潮流,一日绕地球一圈极速在地球上掠过,其运行的速度是:地球赤道周长40075千米÷24小时=1669千米/小时,音速是1224千米/小时,这个巨大潮流前进的速度超过音速了,是今天高铁速度的4倍多,如此高的速度,如此量大的海水所蕴含的动能,力量可排山倒海,这个力量最终施加到海岸线上。加之太阳夏季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很高,大地湿润,土壤松软,陆地在这个大潮的持续作用下,会迅速改变陆地的模样。
       在学生们的教科书中,我看到了两个概念:冰河时代、造山运动,应该就是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当太阳运动到冬季时,就是所谓的冰河时代;当运行到太阳的夏季时,地球开始了造山运动。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洋  流

       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制造了地球的洋流。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由两个运动复合而成:1、自东向西的周而复始。2、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
       地球南北两极的温度通常在0℃以下,靠近两极区域的海水温度在0℃左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水温高,太阳直射到的海区域的海水温度最高,与两极的海水形成较大的温度差,水在4℃以上时,呈热胀冷缩,温度低,密度大,体积小;温度高,密度小,体积大。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东向西不停运动,被太阳直射的海水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从而水位升高,四周的海水温度低,密度高,高密度海水向海洋底部下沉,低密度海水膨胀向上涌起,大量的地球南北两端的低温、高密度海水,经海洋底部向中间(南北回归线之间)挤压,位于地球中间的高温海水不断上升,不断向上膨胀,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向四周扩散开来,从海洋的表面运动到南北两极,以补充那里降低了的水位。太阳围绕地球永不停歇,太阳直射区域冷热海水的翻卷循环也永不停歇。这个冷热海水的大循环,以高速每天绕地球一周。这个冷热海水的大循环,跟随着太阳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之间随季节的变化南北移动。这个运动是复杂的,可分解成以下几股流动的海水,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洋流运动。
       1、太阳直射区域的海水升温,形成一个高于海平面的“潮头”,这个潮头跟随太阳自东向西运动,潮头的南北两侧的海水温度比潮头的温度低,密度大,迅速下沉,由底部向潮头涌动过来,然后受热升起,向四面扩散开来。
       2、潮头以西的海水(即潮头前方的海水)温度,低于潮头的温度,潮头前的低温海水下沉,由大洋底部向潮头方向迎面而来,当撞向由下向上翻腾的潮头时,被一路向西的潮头分切为两半,一股在北,叫做潮北洋流;一股在南,叫做潮南洋流。潮北洋流与潮南洋流都逆潮头向东方而去。潮北洋流向东北方向旋转,潮南洋流向东南方向旋转,这就是北半球的旋涡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的旋涡顺时针旋转的原因。
       3、潮头以东的海水比潮头的海水温度稍低,会在潮头后面尾随潮头在海面上自东向西流动。
       随着季节的更替,太阳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复运动着,当太阳位于赤道以北时,北半球的海水温度高,密度低,南半球的海水温度低,密度高,南半球低温的海水会在一定的时间达到密度的最大量值,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海水形成巨大的压力差,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就会由海洋的底部向北半球大力压过来。潮头位于北半球,靠近北半球大陆,潮头的高温海水在海洋的表面向南北双向分流,相比之下,北面的海洋面积比南面的海洋面狭窄,那么北面的海水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形成的海浪就会高。当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南半球的海水温度高,密度低,这里的海水向上膨胀,北半球的低温、高密度海水由海洋的底部向南半球挤压,潮头的海水平均向南北两面分散开来时,南面的海域面积小,所以在南半球大陆形成海浪比此时北半球的海浪大。每年冬至与夏至过后,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海水压力差最大时,对南北两个半球的陆地压力是最大时,此时陆地的位移会更明显。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7: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钱 江 潮


       大海潮涨潮落,白天涨为“潮”,夜间涨为“汐”。大海的潮汐是由太阳的作用产生的,太阳直射到的海水水位升高,太阳向西移动后,此处的海水温度降低,水位下降,这就引发了海水的上下震荡,此处的海水震荡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就形成了大海的波涛,于是素有无风三尺浪之说。钱江潮本是大海特定时间内的波涛,人们却普遍认为钱江潮是月球对海水引力造成,这怎么可能。
       有的海域一日两涨落,有的海域一日一涨落,还有的海域一段时间一日两涨,一段时间一日一涨,这是太阳在地球表面位置移动,潮头位置不固定,处于宽窄不等的洋面时,潮汐的高低是不同的,潮头位于狭窄的海面时,四散开来的海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海平面上升明显,容易看到潮汐的出现,潮水向一个方向涌动,当潮水再返回时,就又一次看到潮汐,就是一日两潮;潮头在宽阔的洋面时,四散开来的海水,分散到十分宽广的洋面上,形成的海浪不会很高,就没有明显的潮汐,当向一个方向涌动的潮水再返回时,水面下降得更为明显,就不能在一日之内看到第二次潮汐,就有了一日一潮。也就是说潮汐不规律是海岸线的复杂地形及太阳的位置所致。
       太阳直射海域水面升高时,潮头四面低温的海水都向潮头方向涌来,唯有潮头180度的地球的另一面(此处恰好在半夜)的海水,两侧的受力相同,既不向东也不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面,也就是在与潮头相对的另一面,始终有一个高水平的海面,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运转。
       钱江大潮是潮汐受太阳运动影响的有力体现。每年农历8月17为钱江潮水最大时,国人看重8月15的中秋节,很容易把钱江潮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认为潮水是受月球引力产生,如果潮水是月球吸引产生,那么在每个月的15前后都会有大潮,不会只在农历8月15后才是大潮。地球上不只有钱江有大潮,还有亚马孙大潮和红河大潮,只有钱江潮与8月15接近,其他两个大潮与月球的圆缺时间是不搭界的,所以把大潮与月球扯到一起的是不合适的。
       再说,如果钱江大潮(或者说大海的潮汐)与月球的引力有关,晚上时月球才对向中国一方,大潮应当在夜晚出现才是,白天月球在地球另一面,背对中国大陆,月球应该把海水都吸到地球的另一面,我们这一面应该没有潮水才是,实际情况是进入农历8月后,无论白天黑夜,潮水越来越高,直到农历17时的白天中午后未时,潮水达到年度的最高。这也说明月球引力不是造成钱江大潮的出现的主因。
       《河图》显示,当外圈是8时,内圈就是3,意思是位于北半球杭州湾的农历8月17前后,南半球的温度相当于北方的农历3月17前后,此时南极附近的冰面融化到了最大值,海水温度也没有太高,大面积的海水在4℃左右,或稍高于4℃,此时南极的海水密度达到最大值,杭州湾地区的海水温度在8月中旬时没有明显下降,密度仍然很低,此时南北海水的密度差达到最高值,8月17未时当日温度最高时,南北海水的压力差达到峰值,钱江独特的喇叭口,在由南向北的海水巨大压力下形成钱江大潮。
       其具体的形成是:农历8月,太阳位于北半球,潮头在北半球自东向西运动,潮头以西的海水向东运动与潮头迎面相撞后,由西向东的海水被分割成两股水流,分别从潮头的南北两面向东流过,北面的这股潮水流向潮头的北方。此时,南半球的海水密度大,向北的力量巨大,与向北的这股海水形成合力,致使向北的洋流的力量、水量达到最大值,形成海洋中的最大潮。北半球陆地多,从潮头到陆地之间的海域面积相对狭小,于是形成的海浪就格外高。在钱江这个位置进入喇叭口,就形成了钱江大潮。在南半球就不太容易形成巨大的潮水,原因是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北半球向南半球的海水压力没有那么大,南半球的海域面积宽阔,也不易形成水面很高的潮汐,所以在南半球难形成象钱江一样的壮观潮。
       亚马孙大潮与红河大潮的形成,与钱江潮一样,都是太阳制造的潮头靠近这两个地区时,洋流达到本地区的峰值高度所致。
       有趣的是,大海的海水一定是要趋向于水平的,当潮头在南半球,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由海洋底部流向南半球,海水到达南半球受热升高后,上升到海洋的表面,向四面扩散开来,由于北半球海水的下降,从潮头向北半球的涌来的海水也是巨大的,此时在北半球也能看到很大的海浪。也就是说在钱江的农历1、2月份的初3、4前后,也会看到大的海潮。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12:1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地震与海啸


       地震分五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从地球上几个地震带所处位置,或可看出地震产生的原因。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度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简言之就是太平洋洋流最强烈地冲击陆地边缘和岛屿。
       二、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这个地震带就是印度洋的外边缘——周遭。
       三、洋脊地震带。
       地震多发生于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次之,环大西洋地区少有地震发生,这容易让人想到地震的产生与洋流作用有关,太平洋比印度洋面广且深,太平洋的洋流之力会比印度洋的洋流力大,于是环太平洋地震多发。大西洋贯通地球两极,南北运动的洋流之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就少有地震。地震之实质是大陆板块运动,洋流就是地震的原动力了,唯此,直接受洋流冲击的陆地前沿地震就会多,这就是地震一定在特定的地域发生的原因。
       根据这个说法可断定构造地震有两种形式:1、洋流压力产生的地震,2、洋流压力释放产生的地震。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可从过去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分析检验。
       2008年的5•12大地震发生于汶川,这里是印度洋造就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印度洋相较于太平洋,南北跨度短,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北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农历4月,印度洋北部的海水温度已经足够高,高温海水的量也达到了最大值,此时南半球的低温海水与印度洋北部孟加拉湾海域的高温海水形成最大压力差,南半球高密度海水由海洋底部向北涌动,与太阳制造的潮头带来的潮北洋流形成合力,撞击印度洋北岸,撞击力传递到北面的陆地,或可使青藏高原再长高一点,传递到东北方向的高原外边缘,就有了汶川一线的地震,这是压力型地震。
       按说,汶川地区在农历5月后才是最炎热的季节,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农历6月时此地表面温度最高,地震却发生在了农历4月,原因就是农历4月份时太阳在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位于北半球的印度洋海水大面积受到加热,尤其是孟加拉湾的海水此时已经达到最高温。5月份后,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太阳光线相当一部分投射到大洋北面的陆地上,这部分太阳的能量没有为印度洋的海水加热,此时高温低密度的海水总量反不如4月时的总量更多,所以地震发生于4月。
       日本的2011年3•11大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公元3月11日,是中国农历2月7日,属于春寒料峭时分,当地海水温度不高,在4℃以上,海水密度最大,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一定区域上的温度相当于我们农历7月,海水温度最高,两地的海水压力差达到最大值,北方的海水迅速由海洋底部向南方涌动,位于北半球的日本仙台地区陆地受到海水的压力(或者叫做海水对陆地的支撑力)瞬间释放,陆地的支撑力没有了,板块就会移动,产生地震,这是压力释放型地震。
       什么样的陆地会发生压力型地震,什么样的陆地会发生释放型地震是地震预测的关键。与洋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陆地发生压力型地震,与洋流运动方向平行的陆地发生释放型地震,与洋流方向不明显平行、垂直的陆地发生地震的可能较小,即便发生地震,震级也不会高。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地震多发生在秋天、春天。赤道地区的地震则发生在春分与秋分时节。也就是潮头对本地区的陆地影响最大时。
       汶川一线山脉与印度洋的洋流方向基本垂直,此处产生压力型地震。日本的3•11地震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仙台地区,此地平行于太平洋由南向北的洋流方向,此地发生释放型地震。
       地震发生的时间由太阳的两个运动决定。太阳的南北运动决定地震发生的月份,太阳东西的运动决定地震发生在某日的具体时辰。断月份:压力型地震一定是另一半球上的高密度海水压迫我处陆地、当地海水大面积升温之季节发生,具体月份视当地的海洋状况定。释放型地震一定是当地的低温海水向另一半球转移时,一般是当地海水在4℃左右的季节时发生。
       预测大型地震发生的时间,是预测地震的重要内容。
       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地球的南北位置的变化,造成对陆地的压力不同,这决定地震发生的时机。如果潮头在北半球(即北半球正值夏秋时),潮头所处的北半球陆地受压力大,与潮北洋流形成合力作用到北半球的陆地时,北半球产生压力型地震,根据太阳所在的位置,可确定地震发生的月份;潮头在南半球时(即南半球正值夏秋时),与潮头相对称的北半球的海水大量向南半球转移,北半球的陆地所受到的压力得以释放,处在南半球的潮头制造的潮南洋流与来自于北半球的洋流形成合力向南半球涌动时,北半球的陆地所受的压力瞬间消失,北半球的陆地形成释放型地震。根据太阳在南半球的位置,能确定北半球发生地震的月份。
       如何断定地震发生的时辰?汶川地震是压力型地震,一定是在海水压力最大的月份发生,时间在农历4月。其一,太阳南北运动导致南半球的海水向北半球的陆地施加巨大压力;其二,一日之中,随太阳东西运动的潮头,到达印度洋的北部时,潮北洋流对北方的陆地也施加一个压力,两者形成合力,对印度洋的北海岸压力最大,地震发生。本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北京时间的14时28分,此时太阳到达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正上方,潮北洋流与南半球涌来的海水形成的合力正位于汶川南或偏西南的位置上,此合力向东北方向作用,撞击汶川一带,汶川就毁了。
       日本仙台的3•11日,是中国的农历的2月7日,此时此处的海水密度最高,海水的压力向南半球释放,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赤道以南,日本当地时间的14时46分,地震发生。此时,潮头的位置在赤道以南与仙台南北对称点以西的区域,此时潮头制造的潮南洋流处在与仙台地区成南北对称;仙台地区的海水由大洋底部向南涌动,与潮南洋流形成向南合力,仙台地区的陆地所受到的海水压力得以释放,地震发生,是释放型地震。以上两例的压力型地震和释放型地震,其发生的时辰,是太阳处于地震发生地的以西的位置,恰好潮南洋流与南北半球之间海水的涌动形成合力时。潮北洋流与潮南洋流,一定是在潮头以东的位置,避开潮头中心后,各自向东北、东南方向的流动最为明显。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由南向北的太平洋洋流进入渤海湾,垂直对向唐山市。很明显,这里是压力型地震易发地,那么很容易就得出此处地震发生的时间,一定在本地区海水温度最高时的未月,此处海水温度达到最高,高温海水的面积也达到最大,南半球的高密度海水向此地的压力值最大时,发生地震。发生是7月28日,为农历是7月初2、还在未月中。夏至为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夏至日在农历5月份,从这一天开始,北方才到了最炎热的时候。唐山在中国偏北,如果到申月立秋后,海水温度不会比未月更高,唐山的未月是南北海水密度差达到最大值时。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发生地震的时间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唐山本地时间与北京时间有时差,又在夏季,白天的时辰会提前,通过换算,北京时间的4时05分,位于北京以东地区的唐山这个时间为卯时,即地震时为唐山本地的寅时末、卯时前23分钟,唐山之所以发生地震,是唐山以东渤海的海水的作用,所以要看地震的发生,要看海水在哪个时辰的流动异常,唐山的寅时末,已经是以东渤海的卯时了,此时,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唐山以东的海平面附近,渤海的低密度海水得以大量向东流动,淘空了渤海,南半球的高密度、大压力海水才得以汹涌而来撞击唐山,地震发生。
       按说,地震发生的时辰多在当地的未时,因未时,潮头在地震发生地点的西南部,潮北洋流与地震发生地正好相对,潮北洋流与南半球过来的高密度海水形成合力,压迫北方陆地,产生压力型地震。唐山地理位置特殊,唐山的未时,太阳处于唐山以西,直射的是陆地,潮头制造的潮北洋流,被唐山西南方向的大片陆地阻挡,不能与南半球涌来的海水形成合力。寅卯时,唐山受力最大,所以唐山的地震是一个特例,不在未时发生。
       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是中国农历的1994年12月17日,地点:日本国关西兵库县南部淡路岛。
       从地图上看出,淡路岛与两股太平洋的洋流合流后的流向不垂直,成平行方向,所以是释放型地震,那就一定是发生在本地海水温度低,密度高,海水向外流出时。农历12月份,淡路岛的海水温度达到最低,高密度的海水流出,大陆受到的支撑力减小。此时,太阳东西运动形成的潮头在南半球,5时46分,为卯时,淡路岛所处的位置,与中国的唐山相似,不可能在未时发生大的海水南移,卯时,才是淡路岛的高密度海水迅速向南半球流动时,形成地震。
       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是中国的农历1923年7月21日,地点:日本神奈川县。
       神奈川县位于狭小的海湾内,太平洋的洋流一旦涌入,四周都会受到洋流的垂直挤压,所以这个位置会发生压力型地震。农历7月21日在申月,高温海水面积广,密度最低,11时58分就是午时,此时潮北洋流力量最大,形成地震。
       海啸的产生与地震、海洋中的火山喷发有关。地壳运动,海洋中的板块位移,会制造巨大的波浪,这个波浪潮头制造的洋流撞击或叠加,海浪会瞬间增高若干,形成海啸。日本的3•11为释放型地震,陆地压力得到释放时,陆地在海洋的底部向东部大海中移动,扰动海洋深处的海水,向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涛,南半球潮头高温海水在表面向北方流动,与板块位移制造的波涛在震源附近叠加形成海啸,由此见,海啸一定是滞后于地震的。如果地震中板块位移不能造成波涛,或板块位移制造的波涛不能与潮头四散的海水形成有效叠加,而是流向了同一个方向,就不会形成海啸。
       以上讲清楚了地震发生的原理及发生的时间,至于哪块陆地一定在哪个具体时间发生地震的预测技巧,因本书以研究周易为目的,此重要预测法在此不述,也为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12: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山  川


       很小时听说,若干年前大地一片汪洋,水退后有了陆地。就想,是水消退陆地显露出来,还是陆地长高逼退了水?还是水退、陆地长高在同时进行?虽说最终都是水归大海,陆地形成,但陆地形成的方式不同,昭示着地球运动的方式不同,生命的产生与发展就完全不同,有必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也认为现在的宇宙来自于一个或几个星球(叫母球)的大爆炸,地球形成的最初呈圆形,之后,小行星多次撞击地球,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撞击坑。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温度经历着四象变化,太阳把热能输送给地球,地球受太阳四象变化的影响,及自身运动带来的四象变化,地球有着比太阳更频繁的温度四象变化,这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压力的周期变化。地球与宇宙中其他星球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大爆炸形成的碎片,其构成成份是一样的,不同星球的自身的压力及温度不同,于是发展变化成了今天各有特点的星球。地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单元素物质,在地球环境中发生反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化合物。水就是由地球本身具有的单元素氢、氧在地球这样的温度环境中化合而成。宇宙爆炸最初形成的地球上是没有水的,只有大量二氧化碳及其它氧化气体,随着太阳的四象变化,地球的温度变化到一个适宜的温度时,地球就形成氢、氧,在地球环境中它们自由结合成水。木星、火星过去也经历过今天地球这样的温度与压力,也曾经有过地球上拥有的一切,随着太阳温度的降低,木星、火星的温度依次降低,上面的水在低温环境中发生转变,变成岩石,成了今天的模样。今天的地球就是过去的火星、木星;同样,今天的木星、火星,就是明天的地球。今天的金星,在太阳温度进一步降低后,就会成为今天的地球,火星,是不会能够再回到过去象今天的地球一样“繁荣”的景象了,所以人类移居火星,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最初,地球上形成的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因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度相对地球的其他位置更高,赤道附近的水会更多,太阳年复一年地绕地球赤道附近运转,太阳所到之处,水温升高,密度变小,太阳正对地球这一面上的水,会形成一个高于水面的“水龙”,这个“水龙”始终跟随太阳自东向西不断前行,久而久之,围绕赤道一线的水把陆地向南北两极分开,形成了地球上最深的海洋。今天的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最初是地球受行星撞击形成的两个或几个大的撞击坑,在“水龙”的作用下连成一片,形成了浩瀚的海洋。
       海洋是山川之母。观察山的形状,就知道了山的形成。山脉,尤其沿海地区的山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最近的海岸线呈平行状,连绵层叠的山脉仿佛是一道道的大海波涛,山脉就是大海波涛的延续。这些山脉一定与大海的洋流方向垂直。证明山川的形成是大海作用的结果。看台湾岛东面、东南面,面向广阔的太平洋,这一面的山势高大,山势与太平洋来的洋流方向垂直。台湾岛对面的大陆沿海,因为台湾岛阻挡了太平洋海水的冲击,就没有大的山脉,未被台湾岛阻挡的大陆沿海地区,山势都相对高大。从台湾、福建一线,沿海岸线北上,沿海的山川越来越小,这是因为越往北的地区,距离太阳越远,太阳在大海中制造的潮头对北方地区的作用力就越小之故。直到江苏沿海一带,距离赤道更远,沿海地区更加平缓。继续向北至山东沿海、秦皇岛一线,受北冰洋海水的压力,又出现了较大的山脉。朝鲜半岛,就是北冰洋海水作用的产物。中国境内的陆地受到的压力有以下几个:1、来自于太平洋的向北、向西的力,2、来自于印度洋向北、向东的力,3、来自于北冰洋与太平洋海水对撞,自东向西对中国东部的作用力。在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山川及陆地独有的风格。
       观察内陆地区的山脉,都有这样的特点:山南侧平缓,山北侧陡峭。这是因为南侧长期受太阳的照射,山南侧的温度比北侧的温度高,岩石更容易风化,变成土壤,或者说朝阳的一面温度高,土壤更不容易变成岩石。所以山南总比山北土壤肥沃,植被也好,山南侧的土壤层较厚,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向低处流,于是南面的山坡就平缓。
       联想到一个现象,山上的岩石下面,地平面之下,并非是更多更大的岩石,岩石之下没多深就是松软的砂石或土壤了。岩石是太阳在围绕银河中心运动于四象中的夏季时,地球温度最高时的造山运动中、松软的陆地受到海洋的挤压形褶皱。最初的山就是受到挤压的陆地“泥浆”褶皱,太阳的夏季过后,太阳温度下降,地球的温度大幅降低,山顶或山之表层的“泥浆”温度下降最为明显,形成岩石,山之表层下面的“泥浆”温度下降缓慢,不能形成岩石。也就是说,岩石应该是最初硬度并不高的陆地土壤受挤压后,再遇急速降温所成。这让人理解了过去工具虽简陋,人却能凿得开巨大的岩石了。过去温度高时,岩石较软,便于开凿。中国神话中后羿射日的典故或可说明,过去的环境温度应该比现在高许多。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没有严寒的典故。
       陆地受到挤压形成山脉,陆地上的水自然向低处流,这就是在地球的绝大多数地方能看到若干年前某地曾是海洋的印记。
       有山必有川,海水使陆地、大山出现,海水变成雨水后,再把高山削平将泥土运回到大海,使得地球变形的时间缓慢,如果没有这个雨水使泥土回归大海的运动,地球早就不是椭圆,而是一根黄瓜状了。这也是更大范围内的阴阳平衡吧。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09:5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地球年轮



       人的年龄刻在额头上叫皱纹,树的年龄刻在腹中叫年轮,地球也有年轮,刻在大地上,存储着地球的过往。
       地球表面最初是平坦的,水产生后,成了一片泽国。宇宙大爆炸,地球初成时,宇宙中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赤道附近(赤道附近温度高,对小行星引力大,在赤道附近的撞击坑最多),形成了几个大水库。水在高温太阳作用下生成的“水龙”强有力地撞击沿岸,由于那时的地球温度高,地球表面的土壤松软,沿岸很快向四面退缩,“水库”面积不断扩大并连成片,形成了海洋。海洋强有力的潮汐,使陆地向两极运动,最早太平洋、印度洋位于赤道以南,大量的海水位于南半球,当南半球寒冷时,水温低,南方的高密度水沉向底部,向北半球施压,陆地向北的移动明显;当北半球寒冷时,北半球的水量少,北半球的海水向南的压力小,所以南方的陆地少。也就是说,宇宙中的星球只要有水形成过,多数是一个半球水多,一个半球陆地多。
       海水使陆地形成,陆地向北移动过程中,受到来自北方陆地的反作用力,陆地形成皱褶,这些皱褶就是山脉。
       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较早的陆地。最初,位于赤道以南的两个大洋水面没有这么辽阔,太平洋向西的作用力与印度洋向东的作用力相互挤压,在赤道附近形成了最早的陆地,两大洋的作用力永不停歇地作用到陆地上,大洋的水面不断扩大,两个大洋之间的陆地在持续的挤压下,隆起升高,随着两大洋面积的扩大,陆地向北移动。受到北面陆地的反作用,三面受力,逐渐形成高原,这就是青藏高原。
       太平洋与北冰洋相通,对青藏高原东部的挤压力小,印度洋北面的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北面是陆地,对青藏高原西部的作用力大,于是青藏高原的西面陡峭,东面平缓。红海就是印度洋的洋流经由阿拉伯海向东北方向作用,将沙特阿拉伯撕裂开来在大地留下的印记。
       当两个大洋终于连成一片时,两个大洋中的海水有了同方向上的作用,这就是向北的洋流作用力,这个力量,催生了云贵高原。
       陆地在洋流经年累月的推动下不断北移,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地球的演变中,温度变化对演变的速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处于四象中的夏季时,太阳高温使得地球的温度高升,地球中部海洋中的水,与南北两极处的海水温差大,海水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动能,由于地球温度升高,水蒸气多,地球土壤变得松软,在洋流的作用下,山脉迅速长高。只要经历一个太阳夏季,即太阳绕银河中心运转一周期,陆地就有一次迅速长高的机会。从电子地图上看出,从珠穆朗玛到黄海之滨,整个地势呈阶梯状,每升高一个阶梯,就是地球就经历了一个太阳夏季。从珠穆朗玛峰顶向两个大洋两侧延伸,阶梯是成对称分布,每个台阶寓示了一个太阳夏季,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转一周是2.5亿年,从珠穆朗玛顶到黄海之滨,有N个台阶,那么自从地球上有了水之后,至现在就有了2.5N亿年。
       再计算地球形成到水产生的时间长度,可以用温度的变化来测算。
       银河系也好,太阳系也好,温度是在逐步下降的,这可以从火星、地球、金星的状态及温度变化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地球最初形成时的温度比现在要高得多,直到下降到适宜的温度时,土壤中游离出来的单元素物质H、O才结合成水。温度的下降需要时间,通过测知温度的变化量,计算时间长度。温度变化的测法不难,从珠峰到黄海之滨的台阶大小不一,落差不同,这就反映了当时海水洋流的力量不同,其实质是当时温度不同,温度越高,洋流的力量就大,台阶相对就大,台阶越小,当时的温度就低,据此可推断地球环境温度的下降数值。那么就完全可以计算出地球产生水之前的时间长度了。
       两者计算出的时间相加,就是地球年龄。这要比科学家得出的地球45亿岁的时间更为靠谱。
       相同的温度、压力下的地球会有相同的变化,中国的新疆与缅甸在对称的两侧,在同一个太阳的夏季,两侧都产生了中国人喜爱的玉石,缅甸的玉石量多,质量上乘,应该是印度洋对缅甸的压力大于太平洋对新疆的压力之故。
       不同的压力与温度造成地下土壤发生不同的变化,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有着不同温度与压力下的土壤、山脉,所以中国境内的矿藏丰富,稀土含量大,品种齐全。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9: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节   中国四川


       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的形成,现在较权威的说法是因地层沉陷产生,这不对,盆地是高山形成时的副产品。不同方向的海洋压力,制造了不同的陆地板块,几个板块向一个中心移动,这个中心最后就成了盆地。四川是盆地之一,解读四川盆地的形成,能很好地认识中国陆地的形成,也是解读全球陆地运动的切入点。
       珠穆朗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地球最早陆地之一,四川盆地是中国境内三大板块移动的结果。1、来自于印度洋由西向东的作用力形成的板块,即青藏高原。2、太平洋与印度洋一起向北的作用力形成的板块,即云贵高原。3、太平洋向西的作用力与来自北冰洋向南的作用力,在俄罗斯与蒙古交界处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这个巨大板块向中国西南部移动,最终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汇合。
       以上三大板块,在洋流的作用下,在四川汇合在一起,三大板块的汇合部不断受挤压,形成大山,大山的中间就是盆地底部的四川省。
       朝鲜半岛是北冰洋的海水由鄂霍次克海流出制造的陆地。朝鲜半岛的形成,分流了太平洋北上的洋流,一部分洋流进入了渤海内,冲击沿岸的地区。
       四川省自乐山、雅安、成都、绵阳、广元、到汉中这一线以西的山脉,来自于印度洋的力量所形成。宜昌、达州、重庆、到泸州、凉山、昭通、曲靖、昆明、玉溪、红河、南到越南境内一线的东、南广大地区,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向北作用下所形成。广元、宜昌、荆门、武汉、安庆、苏州、直到上海一线以北的陆地,主要是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海水合力作用所成。中国境内的陆地主要由这三股力量形成。
       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渤海湾的地势抬高,与黄海彻底分割,地势再进一步提高,今天的渤海地区,会是中国的又一个盆地。
       其他的三大盆地的形成,也是板块运动的产物。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0:01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节   我眼中的太阳


       目前人类认为太阳有以下特点:1、巨大的气体恒星,氢占71%,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6%。2、在不断地进行着氢的聚变反应。3、表面温度6千多度,内部温度达1500万度。4、太阳也有两极。5、年龄约46亿岁,寿命可达100亿年。
       以上这些不太可能,核聚变反应在太阳内部发生,也就是说太阳是个正在爆炸着的巨型“氢弹”,内部温度如此之高的气球,不可能连续爆炸46亿年还未结束,而且还要再爆炸50亿年。此外,一个气体形成的星球,其密度很小,还能对太阳系中的星球有如此大的引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能量释放是氢弹爆炸,就把太阳想象成正在爆炸着的氢弹,未免太没有想象力。
       宇宙产生于几个“母球”的大爆炸,大爆炸前的“母球”不只一个,其构成成份与现在每个星球的成份一样,地球表面万米之下的土壤还基本保持着母球的特性,有着极强的硬度。母球巨大,密度很高,内核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个压力作用下,母球内部生成了氢等可爆炸物,当这些气体在母球内部达到一定量时,内部受压,外部有其它母球的引力,受内外力的作用发生爆炸,母球分裂成了若干碎片,这些碎片翻转着向四面扩散开来。爆炸中,母球“土壤”中的所含碳燃烧,产生了大量气体,爆炸碎片翻转着穿越气体层,宇宙中的星球都被打磨成了圆形。
       爆炸后质量特大的星球,内部压力巨大,与母球一样能够生成氢,这些气体释放到外部,受相邻大质量恒星的作用,氢在表面发生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这就是所谓的恒星。质量小的星球,如地球,其内核受到的压力较小,生成的氢量少,与其他星球的相互作用力小,这些氢不会爆炸,与地球产生的氧,在合适的温度下,形成了水。
       恒星在形成之初温度最高,随着恒星能量的不断释放温度降低,也就是太阳表面氢的聚变减弱。太阳温度逐渐降低,导致地球温度也下降。在地球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地球不同的温度变化生成了多种单元素物质,单元素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结合,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适宜的温度下氧与氢结合,形成水,高温状态下氧与碳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当宇宙中的恒星能量释放结束后,整个宇宙冷却下来,这些星球会又一次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或几个大的母球,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大爆炸。
       太阳是大爆炸后太阳系中最大的碎片,相对于其他行星,太阳是恒星;太阳处在银河系中,太阳及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心的卫星了。恒星对卫星不仅仅只有吸引,还有运动中带来的卫星的温度变化。构成宇宙的框架是恒星间的作用力,若干恒星之间彼此有引力,运动中又有离心力,在运动中达到一个相互牵引,又相互制约的一个动态平衡,这些恒星间的距离为最短。如太阳系与银河系,应该是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最短,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呈盘子状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系中的每个行星与银河系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也就是说,银河中心不是位于太阳系最外侧的冥王星边缘之外,而是在与太阳距离最短的位置上,与太阳系这个盘子面成垂直的位置上,恒星间的作用力搭起了宇宙的框架,恒星与自己的卫星距离最近,卫星不会轻易地跑到其他星系中去,宇宙就形成了以恒星与恒星的联结为茎、恒星的卫星为叶的宇宙之树。
       恒星吸引卫星,一定是卫星的赤道面垂直于恒星,保证卫星最大面朝向恒星。卫星受自己恒星吸引,还受相邻恒星吸引,导致卫星的赤道面与其公转轨迹面不相重合。星球都呈圆形,只要整个宇宙达到了运动平衡,每个星球间的受力一定吻合了这个平衡,所以,所有的卫星赤道面与其公转轨迹面,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夹角,因其质量不同,运转轨迹半径不一,这样就形成了卫星都是在恒星的赤道两侧做着往复运动。
       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受地球吸引,月球围绕地球的赤道运动,同时又受太阳的吸引,于是导致了月球的公转面与地球的赤道面有了一定的角度。
       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心不是一个星球,所以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引力是不断变化的,同时,太阳还会受到银河中心之外的恒星作用,于是在太阳围绕银河运动的2.5亿年中,每一象变化的6250万年中,夹杂着一些时间较短的温度变化周期,这些温度变化周期,有的是一百万年,有的更长久,这些周期对人类的影响都很大。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09:2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节  我眼中的太阳黑子


       地球有自转,有公转,地球上适宜的温度造就生命,地球的温度来自于太阳,太阳的温度是变化的,太阳受银河作用的温度变化的周期为10,地球温度变化一个周期中,表面的温度有12种变化。
       太阳有自转,有公转,银河中心对太阳的作用,就象太阳对地球的作用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热能及引力,随着太阳的公转,来自于银河系中心的热能及引力也发生着四象变化。地球能够产生氢,太阳也产生氢,太阳产生的氢数量比地球更多,氢释放到太阳表面一定高度后,受银河中心与太阳的两个反方向的作用力而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为地球提供热能。地球的质量小,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球特殊的环境不仅产生氢,还产生其它的多种单元素物质,地球所生的氢与氧在土壤中结合成了水。
       太阳本身的温度变化与地球一样,也发生着周期为12的温度变化,这个温度变化的周期地球人观察为11.2年,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就是太阳自身温度变化周期的体现。人类观察到的黑子现象,实际应该是太阳制造放射性氢的多少的体现,太阳制造的氢多了,太阳表面的聚变反应强烈,太阳被一团大火所笼罩,就没有太阳黑子。太阳制造的氢少时,太阳表面的聚变反应减弱,太阳表面的大火少了,露出太阳本体,人们观察象是没有火焰的黑洞,这就是黑子。
       黑子的周期是11.2年,是指太阳黑子的这一次形成到下一次形成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阳黑子是反映太阳本身温度变化的,用我们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式来看黑子的活动时间,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为冬天的中间,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前,就为冬天了;同样,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开始向南折返,太阳由此离我们远去的这一天为夏至,从这一天开始最炎热的夏天到来了。由此看出,人类感觉到的温度与太阳的位置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并不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那一天最寒冷,也不是太阳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天最炎热。同样,黑子出现前的时间,太阳表面的大火还没有十分明显减少,但是火势已经在减弱,太阳自身的温度已经在下降;同样,太阳表面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太阳自身的温度已经明显回升了。也就是说,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周期,要长于人类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的时间,有理由相信,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周期同地球一样,也是12。宇宙中的星球组成成份相同,又有着同样的运动模式,在相同的条件下,就会有同样的变化,不仅通过地球的变化特点,推知太阳的变化规律,此规律也应该适用其他星球。所以太阳黑子的变化,就是太阳自身温度变化的表现。
       太阳受银河作用,与地球受太阳作用一样,来自银河的温度变化周期为10。
       太阳的许多运动特点,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十分明显。
       比如,太阳自转周期为28天,人类怀胎的时间为280天,一个28天就是孕育过程中的人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太阳的培育,太阳的温度变化周期是10,人怀胎280天,恰好是太阳的10次自转,我想太阳是一个四面向外“喷火”的火球,那么他的A、B两面的火势应该有所不同,经历10次太阳自转,太阳所有的温度变化会完整地作用到胎儿了,也就是说人类在孕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全面接受了太阳各种温度的变化,全面秉受了天地之精华,所以人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
       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叫月经,都认为是一月一周期,说是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实是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太阳的自转周期是28天,女性最正常的生理周期是28天,恰好是太阳完整地作用女性一次,这通过对不同命局的女性的八字预测,就能够得到准确判定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提前还是推后,是五行火的旺弱决定的,也就是与太阳温度的高低有关,所以女性的生理周期与太阳的运动相吻合。
涵辰易学:为人类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蒙ICP备17003008号-1|蒙公网安备 15042602150448|Yishenglihanchen.cn ( 蒙ICP备17003008号-1 )

GMT+8, 2024-11-25 09:42 , Processed in 0.22810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